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底栖动物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底栖动物的概念及分类 | 第11-12页 |
·大型底栖动物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12页 |
·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2-14页 |
·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发展概况 | 第14-16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16-17页 |
·西泉眼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23页 |
·野外采样 | 第18页 |
·采样点的布设和采样时间 | 第18页 |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18页 |
·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18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8-23页 |
·丰度和生物量的测定 | 第18页 |
·优势种的选择 | 第18-20页 |
·次级生产力的估算 | 第20页 |
·渔产潜力估算 | 第20页 |
·单变量分析及生物监测 | 第20-21页 |
·多变量分析 | 第21-23页 |
3 西泉眼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和次级生产力的研究 | 第23-40页 |
·春季(2010.5)调查 | 第23-26页 |
·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比较 | 第23-24页 |
·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组成与分布 | 第24-25页 |
·春季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及渔产潜力 | 第25-26页 |
·夏季(2010.8)调查 | 第26-30页 |
·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比较 | 第26-27页 |
·夏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组成与分布 | 第27-30页 |
·夏季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及渔产潜力 | 第30页 |
·秋季(2010.10)调查 | 第30-34页 |
·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比较 | 第30-31页 |
·秋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组成与分布 | 第31-33页 |
·秋季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及渔产潜力 | 第33-34页 |
·大型底栖动物的季节变化研究 | 第34-37页 |
·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 | 第34-35页 |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季节变化 | 第35页 |
·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季节变化和次级生产力、渔产潜力水平 | 第35-37页 |
·讨论 | 第37-39页 |
·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的时空变化 | 第37-38页 |
·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 | 第38页 |
·功能摄食类群的变化 | 第38页 |
·次级生产力和P/B值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西泉眼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40-49页 |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40-41页 |
·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 | 第40页 |
·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 | 第40-41页 |
·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 | 第41页 |
·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分析 | 第41-45页 |
·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水平分布 | 第41-44页 |
·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 第44-45页 |
·ABC曲线的比较 | 第45-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群落结构 | 第46-47页 |
·生物多样性 | 第47页 |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扰动情况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西泉眼水库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 第49-58页 |
·西泉眼水库水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 | 第49-51页 |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51-54页 |
·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51页 |
·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51-52页 |
·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52-54页 |
·西泉眼水库水质生物学评价 | 第54-55页 |
·讨论 | 第55-56页 |
·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55-56页 |
·水质生物学评价 | 第56页 |
·水环境理化因子与水环境质量的关系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附录 | 第67-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