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时代背景 | 第8-10页 |
·智能化生活下用户理解力的差别 | 第8-9页 |
·用户需求趋向个性化导致的多样化 | 第9页 |
·家用产品上的多样化需求 | 第9-10页 |
·学术背景 | 第10-13页 |
·个性和个性化的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针对智能产品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人机交互方面的研究 | 第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电视设计中的交互理念及其要素解析 | 第17-37页 |
·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 第17-20页 |
·交互设计理念在电视设计中的应用 | 第20-24页 |
·交互设计理念 | 第20-22页 |
·交互设计理念在电视设计中的发展 | 第22页 |
·智能电视的交互设计要素 | 第22-24页 |
·智能电视交互设计要素解析 | 第24-36页 |
·从硬界面设计看行为层面的交互 | 第24-26页 |
·从软界面设计看认知层面的交互 | 第26-35页 |
·从内容的提供看用户内容体验 | 第35-36页 |
·以交互为基础看用户情感体验 | 第36页 |
·小结:智能电视交互设计模型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智能电视的用户个性化体验需求 | 第37-48页 |
·用户需求中的交互体验需求 | 第37-39页 |
·用户需求的含义及层次 | 第37-38页 |
·用户的交互体验需求 | 第38-39页 |
·用户交互体验需求的个性化 | 第39-43页 |
·个性化需求的产生及特点 | 第39-40页 |
·企业针对需求个性化趋势的策略变化 | 第40-41页 |
·智能电视交互体验需求中的个性化 | 第41-43页 |
·智能电视用户需求的共性与个性 | 第43-47页 |
·用户需求个性化差异原因 | 第43-44页 |
·智能电视用户个性化需求定位 | 第44-45页 |
·智能电视交互设计目标:求同存异 | 第45-47页 |
·小结:对应交互设计模型的智能电视用户交互体验需求层次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电视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获取与分析 | 第48-65页 |
·个性化需求的获取方法 | 第48-49页 |
·群体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 第48页 |
·认知心理学对用户研究的作用 | 第48-49页 |
·目标群体的生活方式分析 | 第49页 |
·消费阶段需求调查及目标群体定位 | 第49-52页 |
·消费阶段需求调查 | 第49-51页 |
·目标群体特征描述 | 第51-52页 |
·目标群体用户需求收集与归纳 | 第52-60页 |
·调查思路 | 第52页 |
·调研一:需求差异化的方面和差异化需求的来源 | 第52-54页 |
·调研二:交互体验需求差异度调查 | 第54-56页 |
·调研三:产品经验影响下需求的共性与个性 | 第56-58页 |
·调研四:生活方式和使用目标影响下需求的共性与个性 | 第58-60页 |
·小结:调研结果 | 第60-65页 |
·需求角度的差异化:需求的共性与个性 | 第60-61页 |
·用户角度的差异化:典型用户分类 | 第61-65页 |
第五章 个性化需求引导下的普适设计——用户多样化需求共存设计探索 | 第65-81页 |
·分层叠加的模块化思考方式:求同存异 | 第65-69页 |
·分层叠加的模块化思考方式 | 第65-66页 |
·以需求差异为导向的设计维度 | 第66-68页 |
·以用户差异为导向的设计维度 | 第68-69页 |
·叠加的内容:个性化需求共存的实现策略 | 第69-73页 |
·与用户一起做:定制 | 第69-71页 |
·用户的自主管理:个人设置 | 第71页 |
·为用户预设:版本与模式 | 第71-72页 |
·并列的多用户模式:用户账户 | 第72-73页 |
·高级用户帮助低级用户:协作模式 | 第73页 |
·叠加的手法:个性化需求共存的实现形式 | 第73-74页 |
·并列 | 第73-74页 |
·隐藏 | 第74页 |
·分层叠加思考方式下的设计探索 | 第74-80页 |
·智能电视交互界面的设计原则 | 第74-75页 |
·探索一 | 第75-78页 |
·探索二 | 第78-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1页 |
·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录 1:界面视觉结构及导航结构比较分析 | 第87-89页 |
附录 2:智能电视用户体验评价表 | 第89-90页 |
附录 3: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活动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