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5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2-13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页 |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五、 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前马克思对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历史考察 | 第15-26页 |
一、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 第17-19页 |
(一) “绝对观念”是世界产生和发展的真正原因 | 第17页 |
(二) 人民群众不能进行独立的历史创造 | 第17-18页 |
(三) “贱民”的行动是无理性的 | 第18-19页 |
二、 布鲁诺·鲍威尔及其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思想 | 第19-22页 |
(一) 青年黑格尔派 | 第19-20页 |
(二) 自我意识是决定一切的基础和原则 | 第20-21页 |
(三) 群众是无所作为的“物质”、进步和“精神的仇敌” | 第21-22页 |
三、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 | 第22-26页 |
(一) 爱是宗教的本质 | 第22-23页 |
(二) 宗教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第23-26页 |
第二章 马克思群众观的形成过程 | 第26-38页 |
一、 中学毕业论文和《莱茵报》时期 | 第26-29页 |
(一) 转向黑格尔哲学时期 | 第27-28页 |
(二) 接触费尔巴哈思想 | 第28-29页 |
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第29-34页 |
(一) 批判黑格尔“绝对精神” | 第29-30页 |
(二) 实现思想上的转变,阐述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 第30-32页 |
(三) 消除异化劳动,实现劳动者的解放 | 第32-34页 |
三、 《神圣家族》到《共产党宣言》时期 | 第34-38页 |
(一)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 第34-36页 |
(二) 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是无产阶级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马克思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 第38-48页 |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生活的创造者 | 第38-42页 |
(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第38-40页 |
(二)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第40-42页 |
二、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 第42-45页 |
(一)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动力 | 第42-43页 |
(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第43-45页 |
三、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最终成果的享有者 | 第45-48页 |
第四章 研究马克思群众观的当代意义 | 第48-58页 |
一、 研究马克思群众观的理论意义 | 第48-51页 |
(一) 研究马克思群众观有助于深化对唯物史观的创新 | 第48-50页 |
(二) 马克思群众观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 第50-51页 |
二、 继承发展马克思群众观的实践意义 | 第51-58页 |
(一) 有助于加强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 第51-53页 |
(二) 有助于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廉政建设 | 第53-55页 |
(三) 有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