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一、绪论 | 第9-16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来源 | 第9-10页 |
1. 基础美术教育现状 | 第9页 |
2. 从视觉图式到艺术符号的视角转变 | 第9-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四)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5-16页 |
二、从符号到艺术符号 | 第16-25页 |
(一) 符号和符号学概述 | 第16-19页 |
(二) 艺术符号概述 | 第19-21页 |
(三) 关于艺术符号的意指性——“观看”和“解释” | 第21-25页 |
三、儿童绘画中艺术符号的界定及价值 | 第25-39页 |
(一) 儿童绘画中艺术符号的界定 | 第25-30页 |
1. 儿童绘画之“艺术” | 第25-28页 |
2. 艺术符号与艺术形式(艺术语言)之辨析 | 第28-30页 |
(二) 关于儿童绘画中艺术符号的价值 | 第30-34页 |
1. 艺术符号与视觉图式 | 第30-31页 |
2. 艺术符号与视觉思维 | 第31-34页 |
(三) 儿童的绘画认知与艺术符号的关系 | 第34-39页 |
1. 线性发展阶段论 | 第35-38页 |
2. 社会文化多元论 | 第38-39页 |
四、儿童绘画中艺术符号特征解析 | 第39-63页 |
(一) “线”之符 | 第39-45页 |
1. 有形的线和无形的线 | 第40-43页 |
2. 线条与物体特征 | 第43-45页 |
(二) “分化”之符 | 第45-52页 |
1. 从圆角到尖角 | 第45-46页 |
2. 从上到下、由外到内分化 | 第46-48页 |
3. 由静到动 | 第48-52页 |
(三) “色”之符 | 第52-57页 |
1. 无意识的纯色到色彩喜好的泛化 | 第53-55页 |
2. 色彩的情感与性格 | 第55-57页 |
(四) “空间维度”之符 | 第57-63页 |
1. 体积感的出现 | 第58-59页 |
2. 缺失维度的探索 | 第59-62页 |
3. 肢体符号与空间 | 第62-63页 |
五、不同地区儿童绘画中艺术符号的共通及差异 | 第63-77页 |
(一) 文化差异与艺术符号的交互性 | 第64-67页 |
(二) 儿童绘画中艺术符号的地域性差异研究 | 第67-77页 |
1. 研究目的 | 第67-68页 |
2. 研究对象 | 第68页 |
3. 研究内容 | 第68页 |
4. 《我的家》主题教学实例 | 第68-71页 |
5. 四地儿童绘画作品中的艺术符号比较 | 第71-76页 |
6. 艺术符号的地域文化差异及教学建议 | 第76-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 | 第82-87页 |
后记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