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引言 | 第10页 |
·国内外线损现状及研究方向 | 第10-11页 |
·国内线损管理的发展方向 | 第11页 |
·10kV配电网线损管理的重要意义 | 第11-12页 |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 第12页 |
·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2章 配电网线损理论基础 | 第14-23页 |
·线损的基本概念 | 第14-16页 |
·线损的定义 | 第14-15页 |
·线损率的定义 | 第15页 |
·线损的分类 | 第15-16页 |
·线损的产生原因 | 第16页 |
·配电网线损的模型及组成 | 第16-18页 |
·配电网线损的模型 | 第16-17页 |
·配电网线损的研究对象 | 第17页 |
·配电网各类线损的组成 | 第17-18页 |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方法 | 第18-21页 |
·理论线损计算概述 | 第18-19页 |
·几种常用的理论线损计算方法 | 第19-21页 |
·降低线损的技术措施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10kV配电网实时线损统计及分析的研究 | 第23-53页 |
·10kV配电网线损管理的基本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10kV配电网结构 | 第23页 |
·10kV配电网计量方式 | 第23-25页 |
·10kV线损统计方式 | 第25页 |
·10kV线损责任分工情况 | 第25-26页 |
·线损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10kV配电网实时线损统计及分析的主要思路 | 第26-28页 |
·数据信息的分析 | 第28-30页 |
·数据信息的类型和内容 | 第28-29页 |
·数据信息的来源 | 第29-30页 |
·数据信息的选择与整合 | 第30-32页 |
·数据信息的选择 | 第30-31页 |
·数据信息的整合 | 第31-32页 |
·实时电量的采集 | 第32-37页 |
·选取合理的采集通信方案 | 第32-34页 |
·电量采集方式 | 第34-35页 |
·配置智能的采集终端 | 第35-37页 |
·电量数据的提取和加工处理 | 第37-39页 |
·电量数据的提取 | 第38页 |
·数据的合理性检查和校验 | 第38页 |
·电量的人工修补 | 第38页 |
·电量数据的存储 | 第38页 |
·电量计算 | 第38-39页 |
·电量统计 | 第39页 |
·实时线损统计 | 第39-43页 |
·实时线损统计的流程 | 第39-40页 |
·实时线损统计电量的构成 | 第40-41页 |
·线损的计算公式 | 第41-42页 |
·10kV线路互带情况下的线损统计 | 第42-43页 |
·工作单流转情况的实时统计 | 第43-44页 |
·实时线损的分析 | 第44-51页 |
·分压实时线损分析 | 第44-45页 |
·10kV层面分线实时线损分析 | 第45-47页 |
·低压台区实时线损分析 | 第47页 |
·供、售电量预测分析 | 第47页 |
·责任单位实时线损分析 | 第47-48页 |
·重点区段的实时线损分析 | 第48-49页 |
·实时线损的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10kV及以下配电网实时线损的综合分析 | 第50页 |
·其他分析 | 第50-51页 |
·实时线损的考核 | 第51-52页 |
·10kV高压层面实时线损考核 | 第51-52页 |
·低压台区实时线损考核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10kV配电网实时线损统计及分析系统的软件实现 | 第53-63页 |
·系统概述 | 第53页 |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第53-56页 |
·系统的结构 | 第53-55页 |
·系统的数据流程 | 第55-56页 |
·系统的功能模块 | 第56-60页 |
·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 第56页 |
·基础参数的维护 | 第56-57页 |
·数据的采集、提取与加工 | 第57-58页 |
·供、售电量及实时线损的统计 | 第58-59页 |
·实时线损的分析 | 第59页 |
·线损的辅助分析 | 第59-60页 |
·系统的实际应用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 第63-65页 |
·总结 | 第63页 |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