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本文部分缩写的中英文对照 | 第12-13页 |
| 引言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猪“高热病”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 1 猪“高热病”概述 | 第15页 |
| 2 猪“高热病”病原及病因 | 第15-18页 |
| ·猪“高热病”病原 | 第15-16页 |
| ·猪“高热病”病因 | 第16-18页 |
| 3 猪“高热病”的流行特点 | 第18-19页 |
| ·发病范围广 | 第18页 |
| ·传播速度快 | 第18-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泰州市猪“高热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21-31页 |
| 1 流行病学调查 | 第21-23页 |
| ·发病情况 | 第21-22页 |
| ·流行特点 | 第22-23页 |
|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23-28页 |
| ·临床症状 | 第23-25页 |
| ·病理变化 | 第25-28页 |
| 3 诊断分析 | 第28-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病原的初步研究 | 第31-37页 |
| 摘要 | 第3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病料采集 | 第31-32页 |
| ·检测项目及方法 | 第3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 3 讨论与小结 | 第33-35页 |
| ·讨论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苗)的免疫试验 | 第37-49页 |
| 摘要 | 第37-3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 ·试验动物 | 第38页 |
|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 ·检测方法 | 第38页 |
|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9-4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 ·不同免疫程序抗体检测情况 | 第40-43页 |
| ·两种方法检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抗体的情况 | 第43-44页 |
| ·两种猪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试验情况 | 第44-45页 |
| 3. 讨论与小结 | 第45-48页 |
| ·讨论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苗)的免疫试验 | 第49-57页 |
| 摘要 | 第4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 ·试验动物 | 第49-50页 |
| ·疫苗 | 第50页 |
| ·检测试剂 | 第50页 |
| ·分组与免疫 | 第50-51页 |
| ·观测指标 | 第51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 ·猪瘟抗体检测结果 | 第51-52页 |
| ·口蹄疫抗体检测结果 | 第52页 |
|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抗体检测结果 | 第52-53页 |
| 3 讨论与小结 | 第53-55页 |
| ·讨论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第六章 猪用疫苗免疫效果的调查 | 第57-61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 ·试验动物及采样 | 第57-58页 |
|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 第5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59页 |
| 3 讨论与小结 | 第59-60页 |
| ·讨论 | 第59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 第七章 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 | 第61-69页 |
| 1 预防 | 第61-63页 |
| ·强化猪场饲养管理 | 第61页 |
| ·科学开展免疫注射 | 第61-62页 |
| ·慎重场外购进苗猪 | 第62页 |
| ·严格实施消毒管理 | 第62页 |
| ·适时进行预防保健 | 第62-63页 |
| 2 诊断 | 第63页 |
| 3 现场控制和护理措施 | 第63-66页 |
| ·未发病猪的控制 | 第63-64页 |
| ·病猪的治疗 | 第64页 |
| ·其它措施 | 第64-66页 |
| 4 监督管理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全文结论 | 第69-71页 |
| 硕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