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论 | 第8-21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二:本文缘起与文章价值 | 第14-19页 |
三:理论框架与文章格局 | 第19-21页 |
第一章 早期思想--求学闻道结缘鲁迅与尼采 | 第21-32页 |
一: 启蒙思想 | 第21-22页 |
二: 结缘鲁迅 | 第22-26页 |
三: 远赴德国 | 第26-28页 |
四: 研究尼采 | 第28-32页 |
第二章 中期思想--印度访学追踪神圣母亲与研究室利阿罗频多 | 第32-44页 |
一: 泰戈尔国际大学 | 第32-35页 |
二: 神圣母亲与室利阿罗频多学院 | 第35-40页 |
三: 研究阿罗频多与微言瑜伽真义 | 第40-44页 |
第三章 晚年思想--大道归一的开悟者 | 第44-49页 |
一: 中国传统文化之圣人通义 | 第44-46页 |
二: 归国伏枥与《五十奥义书》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3页 |
参考书目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