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告罪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序论 | 第9-12页 |
第一章 亲告罪概述 | 第12-19页 |
第一节 亲告罪的概念及特征 | 第12-16页 |
一、 亲告罪的概念 | 第12-14页 |
(一)亲告罪的定义 | 第12-13页 |
(二)亲告罪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13-14页 |
二、 亲告罪的特征 | 第14-16页 |
(一)当事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性 | 第15页 |
(二)侵犯的基本上是私法益 | 第15页 |
(三)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性都比较小,具有主观性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亲告罪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基础 | 第16-19页 |
一、 亲告罪的历史发展 | 第16-17页 |
(一)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时期 | 第16页 |
(二)封建社会时期 | 第16页 |
(三)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 第16-17页 |
二、 亲告罪存在的现实基础 | 第17-19页 |
(一)亲告罪本身具有刑事法和民事法的双重属性 | 第17-18页 |
(二)亲告罪制度具有历史传统 | 第18页 |
(三)当前的过渡社会转型时期所决定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亲告罪的立法根基及价值探寻 | 第19-25页 |
第一节 亲告罪的立法根基 | 第19-21页 |
一、 被害人权益之维护 | 第19-20页 |
二、 熟人社会纠纷之解决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亲告罪的价值探寻 | 第21-25页 |
一、 亲告罪体现的自由价值 | 第21-22页 |
二、 亲告罪体现的刑法谦抑价值 | 第22-23页 |
三、 亲告罪体现的刑事政策价值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亲告罪的立法缺陷 | 第25-31页 |
第一节 亲告罪在实体上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一、 亲告罪范围的立法缺陷 | 第25-27页 |
(一)亲告罪的范围过窄 | 第25-26页 |
(二)亲告罪中侵占罪的立法缺陷 | 第26-27页 |
二、 亲告罪的制度缺失 | 第27-28页 |
(一)亲告罪自首制度缺失 | 第27-28页 |
(二)亲告罪时效制度缺失 | 第28页 |
第二节 亲告罪在程序上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一、 亲告罪诉讼模式单一 | 第28-29页 |
二、 亲告罪误入公诉程序的司法困境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亲告罪的立法比较及其评析 | 第31-37页 |
第一节 台湾及澳门地区亲告罪的立法 | 第31-32页 |
一、 台湾亲告罪的立法 | 第31-32页 |
二、 澳门亲告罪的立法 | 第32页 |
第二节 国外亲告罪的立法 | 第32-33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亲告罪的立法 | 第32-33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亲告罪的立法 | 第33页 |
第三节 亲告罪立法比较研究 | 第33-37页 |
一、 亲告罪立法技术比较 | 第33-34页 |
二、 亲告罪概念界定比较 | 第34页 |
三、 亲告罪诉讼模式比较 | 第34-37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亲告罪的立法建议 | 第37-48页 |
第一节 完善亲告罪的范围 | 第37-42页 |
一、 设立亲告罪的标准 | 第37-40页 |
(一)以侵害法益的种类为划分标准 | 第37-38页 |
(二)以法定刑轻重为划分标准 | 第38-39页 |
(三)以举证难易程度为划分标准 | 第39-40页 |
二、 亲告罪范围的重新界定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增设亲告罪的具体制度 | 第42-46页 |
一、 增设亲告罪的首服制度 | 第42-44页 |
(一)增设亲告罪首服制度的必要性 | 第42-43页 |
(二)亲告罪首服制度模式 | 第43-44页 |
二、 增设独立的亲告罪时效制度 | 第44-46页 |
三、 设立亲告罪告诉权制度 | 第46页 |
(一)告诉权的形式及效力 | 第46页 |
(二)告诉权的消灭、放弃及撤回 | 第46页 |
第三节 完善亲告罪的诉讼模式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