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商标立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晚清政府制定商标法律概况 | 第13-19页 |
·清末商标立法的背景 | 第13-15页 |
·外商要求 | 第13-14页 |
·民族经济发展需要 | 第14页 |
·我国商标法制定的历史性法源 | 第14-15页 |
·《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的主要内容 | 第15-19页 |
·《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的颁行 | 第15-16页 |
·商标行政机构和商标注册的具体规定 | 第16-19页 |
2 北洋政府《商标法》(1923年)及其特色 | 第19-24页 |
·商标行政机构的设置相对健全 | 第19-20页 |
·商标注册制度的相对完善 | 第20-21页 |
·《商标法》中关于中外冲突与交涉的规定 | 第21-24页 |
3 国民政府对1923年《商标法》的扬弃 | 第24-28页 |
·商标管理机构的调整 | 第24-25页 |
·商标注册制度的发展变化 | 第25-28页 |
4 近代商标立法的现代思考 | 第28-41页 |
·近代中国商标立法的社会意义 | 第28-31页 |
·社会与民众商标意识的觉醒与提升 | 第28-30页 |
·近代商标立法在商标纠纷案件中的保护作用 | 第30-31页 |
·近代商标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注册制度的不足 | 第31-32页 |
·管理制度的缺陷 | 第32-33页 |
·近代商标立法的经验教训 | 第33-36页 |
·商标法的制定必须与国情相适应 | 第33页 |
·商标法的实施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 | 第33-34页 |
·商标法的执行需要政府真正承担起责任 | 第34-35页 |
·商标立法必须与公众意识的培育相结合 | 第35-36页 |
·对现代商标立法的借鉴意义 | 第36-41页 |
·完善立法体系 | 第37页 |
·确立商标的在先性原则 | 第37-38页 |
·商标立法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 第38-39页 |
·商标法精神的价值取向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