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顶部钢结构加层体系受力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加层的结构形式 | 第12-14页 |
| ·直接加层法 | 第13页 |
| ·改变荷载传力路径加层法 | 第13页 |
| ·外套加层法 | 第13-14页 |
| ·室内加层法 | 第14页 |
| ·地下加层法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2 实证工程 | 第20-34页 |
| ·工程概况 | 第20-24页 |
| ·PKPM设计分析 | 第24-34页 |
| ·金博大模型分析 | 第24-27页 |
| ·简化模型分析 | 第27-34页 |
| 3 钢结构加层体系地震反应分析 | 第34-47页 |
| ·有限元模型及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页 |
| ·有限元的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 ·模态分析 | 第34-35页 |
| ·反应谱分析 | 第35页 |
| ·简化模型结构 | 第35-42页 |
| ·工程概况 | 第35-37页 |
| ·建模 | 第37页 |
| ·模态分析 | 第37-39页 |
| ·反应谱分析 | 第39-42页 |
| ·PKPM设计软件结果分析对比 | 第42-47页 |
| ·振动周期的比较 | 第42-43页 |
| ·楼层水平最大位移比较 | 第43-44页 |
| ·层间位移角比较 | 第44页 |
| ·楼层层间剪力比较 | 第44-45页 |
| ·侧向刚度比较 | 第45-46页 |
| ·分析模型验证 | 第46-47页 |
| 4 参数变化的虚拟设计 | 第47-68页 |
| ·改变加层层数 | 第47-57页 |
| ·建模 | 第47-49页 |
| ·模态分析 | 第49-52页 |
| ·反应谱分析 | 第52-57页 |
| ·改变下部结构层数 | 第57-63页 |
| ·建模 | 第57-58页 |
| ·模态分析 | 第58-60页 |
| ·反应谱分析 | 第60-63页 |
| ·改变加层钢柱截面尺寸 | 第63-68页 |
| ·模态分析 | 第64-65页 |
| ·反应谱分析 | 第65-68页 |
| 5 钢结构加层的节点设计 | 第68-81页 |
| ·加层节点受力特征及设计选型 | 第68-70页 |
| ·加层节点强度设计 | 第70-74页 |
| ·国内外设计研究 | 第70-72页 |
| ·童树根研究 | 第70-72页 |
| ·陈以—研究 | 第72页 |
| ·中岛茂寿研究 | 第72页 |
| ·秋山宏研究 | 第72页 |
| ·节点设计 | 第72-74页 |
| ·抗弯承载力验算 | 第73页 |
| ·抗剪承载力验算 | 第73-74页 |
| ·栓钉承载力验算 | 第74页 |
| ·加层节点构造要求 | 第74-77页 |
| ·实证工程加层节点设计 | 第77-81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 ·结论 | 第81页 |
| ·展望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个人简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