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中的“蓝屋顶”—北京旧城自发性建造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缘起 | 第8-10页 |
·对蓝屋顶现象的关注 | 第8-9页 |
·城市中自发性建造缺失 | 第9-10页 |
·研究对象 | 第10-12页 |
·对象选择 | 第10-11页 |
·“自发性”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观察法 | 第12-13页 |
·调查法 | 第13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个案分析法 | 第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蓝屋顶”建筑的历史成因 | 第14-20页 |
·胡同里“自发性”建筑产生原因 | 第14页 |
·胡同里“自发性”建造的历史 | 第14-16页 |
·胡同里几个自发性建造繁盛期 | 第14-15页 |
·胡同里“蓝屋顶”产生年代分析 | 第15-16页 |
·“蓝屋顶”产生原因 | 第16-19页 |
·新的需求 | 第17页 |
·建造材料 | 第17-18页 |
·胡同保护条例对“自发性”建造的影响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蓝屋顶”建筑存在现状 | 第20-38页 |
·“蓝屋顶”在所选区域的建造位置分析 | 第20-27页 |
·所选片区被选原因 | 第20-21页 |
·“蓝屋顶”在所选区域内的平面位置分析 | 第21-24页 |
·“蓝屋顶”在所选区域内的空间位置分析 | 第24-27页 |
·“蓝屋顶”的使用者 | 第27-29页 |
·“蓝屋顶”建筑形体例析 | 第29-36页 |
·居住案例 | 第29-32页 |
·商业案例 | 第32-35页 |
·其他用途案例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蓝屋顶”建筑建造特征 | 第38-60页 |
·“蓝屋顶”建筑结构 | 第38-40页 |
·主要结构特征 | 第38-39页 |
·结构特点 | 第39-40页 |
·“蓝屋顶”建筑材料 | 第40-48页 |
·材料概念 | 第40页 |
·材料生产 | 第40-42页 |
·材料性能 | 第42-47页 |
·材料使用寿命 | 第47-48页 |
·“蓝屋顶”的构造 | 第48-58页 |
·“蓝屋顶”形式的几种构造 | 第48-54页 |
·“蓝屋顶”的几种连接做法 | 第54-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蓝屋顶”与旧城更新发展 | 第60-72页 |
·“蓝屋顶”出现的必然性 | 第60-62页 |
·“蓝屋顶”是一种特殊的“自发性”建造 | 第60页 |
·“蓝屋顶”作为自发性建造出现的必然性 | 第60-61页 |
·城市里“自发性”建造的可能性 | 第61-62页 |
·建筑师与“自发性”建造 | 第62-66页 |
·建筑师不可忽视“自发性”建造 | 第62-63页 |
·建筑师在“自发性”建造中的作用 | 第63-64页 |
·建筑师的“自发性”建造研究与尝试 | 第64-66页 |
·“蓝屋顶”对旧城更新方法的启示 | 第66-72页 |
·“蓝屋顶”在旧城更新中的价值 | 第66-68页 |
·“蓝屋顶”引起的对旧城更新的反思 | 第68-70页 |
·“蓝屋顶”的研究价值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