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区划及功能定位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引言 | 第12-30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2-15页 |
| ·研究的基础 | 第12-14页 |
| ·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国外相关区划(分区)现状 | 第15-16页 |
| ·国内相关区划(分区)现状 | 第16-20页 |
| ·我国水土保持区划发展现状 | 第20-23页 |
| ·我国水土保持区划发展 | 第20-23页 |
| ·我国水土保持区划现状 | 第23页 |
| ·水土保持区划特点与问题 | 第23-26页 |
| ·水土保持区划的特点 | 第23-25页 |
| ·水土保持区划的问题 | 第25-26页 |
| ·研究基础、目标与内容 | 第26-27页 |
|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27页 |
| ·研究技术思路 | 第27-3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 2 水土保持区划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第30-57页 |
| ·水土保持区划的理论与原则 | 第30-34页 |
| ·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 ·基本原则 | 第32-34页 |
| ·水土保持区划数据获取 | 第34-36页 |
| ·水土保持区划等级体系构建 | 第36-38页 |
| ·水土保持区划等级体系 | 第36页 |
| ·水土保持区划的命名及编码 | 第36-38页 |
| ·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构建 | 第38-48页 |
| ·区划指标选取原则 | 第38-39页 |
| ·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结构 | 第39-40页 |
| ·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建立 | 第40-43页 |
| ·指标的量化分析 | 第43-48页 |
| ·水土保持区划技术途径与方法 | 第48-55页 |
| ·区划基本单元 | 第48-49页 |
| ·技术途径 | 第49-50页 |
| ·区划方法 | 第50-55页 |
| ·小结 | 第55-57页 |
| 3 水土保持二级区划研究 | 第57-85页 |
| ·二级区分区依据与指标选取 | 第57页 |
| ·二级区分区模型选择与步骤 | 第57-59页 |
| ·西北黄土高原区二级区划 | 第59-71页 |
| ·区域特征分析 | 第59-61页 |
|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61页 |
| ·数据处理与聚类方法分析 | 第61-68页 |
| ·西北黄土高原区二级区分区方案 | 第68-71页 |
| ·南方红壤丘陵区二级区划 | 第71-85页 |
| ·区域特征分析 | 第71-73页 |
| ·空间叠加分析 | 第73-77页 |
| ·人工神经网络分析 | 第77-82页 |
| ·南方红壤区二级区分区方案 | 第82-85页 |
| 4 水土保持三级区划研究-以西北黄土高原为例 | 第85-107页 |
| ·三级区分区依据与指标体系 | 第85页 |
| ·三级区分区模型选择与步骤 | 第85-86页 |
| ·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进行三级区划分 | 第86-107页 |
| ·指标体系与区划技术方案 | 第86-89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89-90页 |
| ·数据处理 | 第90-91页 |
| ·按二级区进行划分 | 第91-99页 |
| ·按要素进行划分 | 第99-105页 |
| ·方案对比与分析 | 第105-107页 |
| 5 水土保持区划功能评价与定位研究 | 第107-135页 |
| ·水土保持功能定义和内涵 | 第107-110页 |
| ·水土保持功能定义 | 第107页 |
| ·基础功能类型 | 第107-108页 |
| ·水土保持主导功能内涵与界定 | 第108-110页 |
| ·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指标与方法 | 第110-113页 |
| ·水土保持功能指标体系 | 第110-112页 |
| ·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方法 | 第112-113页 |
| ·水土保持功能评价 | 第113-123页 |
| ·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 第113-114页 |
| ·土壤保持功能评价 | 第114-116页 |
| ·蓄水保水功能评价 | 第116-118页 |
| ·防风固沙功能评价 | 第118-119页 |
| ·生态维护功能评价 | 第119-120页 |
| ·防灾减灾功能评价 | 第120-121页 |
| ·农田防护功能评价 | 第121-122页 |
| ·拦沙减沙功能评价 | 第122-123页 |
| ·综合功能评价与功能定位 | 第123-124页 |
| ·分区概况与防治技术途径 | 第124-135页 |
| 6 结论与讨论 | 第135-138页 |
| ·结论 | 第135-136页 |
| ·讨论 | 第136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136-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44页 |
| 附录 | 第144-171页 |
| 个人简介 | 第171-172页 |
| 导师简介 | 第172-173页 |
| 致谢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