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4页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第9-10页
  一、 问题提出第9-10页
  二、 研究意义第10页
 第二节 概念界定第10-12页
  一、 社区参与第10-12页
  二、 社区参与的有效性第12页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1页
  一、 公民参与的形式第12-15页
  二、 从公民参与到社区参与:类型学综述第15-18页
  三、 公民参与有效性的评价标准第18-19页
  四、 中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有效性第19-20页
  五、 研究现状的述评第20-21页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1-24页
  一、 研究内容第21-22页
  二、 研究方法第22-24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24-32页
 第一节 公民参与梯度理论第24-26页
  一、 “非参与”的参与第25页
  二、 象征性参与第25-26页
  三、 公民行使权力的参与第26页
 第二节 吉恩和林恩关于公民参与方式有效性的评价标准第26-28页
  一、 验收标准维度第27-28页
  二、 过程标准维度第28页
 第三节 参与式民主理论第28-32页
第三章 中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形式第32-41页
 第一节 中国城市居民基层参与制度的发展历程第32-33页
 第二节 中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具体形式第33-37页
 第三节 中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梯度第37-41页
  一、 “非参与”的参与第37页
  二、 象征性参与第37-38页
  三、 公民行使权力的参与第38-41页
第四章 中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有效性的分析第41-62页
 第一节 居民社区参与有效性的分析——制度层面第41-43页
 第二节 居民社区参与有效性的分析——行为层面第43-62页
  一、 居民社区参与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4-45页
  二、 居民社区参与的案例描述第45-55页
  三、 居民社区参与有效性的评价分析第55-62页
第五章 基层参与有效性对中国民主发展的影响第62-66页
参考文献第66-74页
致谢第74-75页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邓小平实践经验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启示
下一篇:台湾社会的“中国国家认同”--从政治文化三个取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