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1 综述 | 第11-23页 |
| ·工业杀菌剂的发展史 | 第11页 |
| ·工业常用杀菌剂的种类 | 第11-13页 |
| ·氧化型杀菌剂 | 第11-12页 |
| ·非氧化型杀菌剂 | 第12-13页 |
|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杀菌剂发展概括 | 第13-14页 |
|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化合物 | 第14-16页 |
| ·国内外合成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化合物的方法 | 第16-18页 |
|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杀菌剂杀菌机理研究 | 第18页 |
|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杀菌剂耐药性的产生及解决途径 | 第18-20页 |
|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 第20-21页 |
|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 ·新型杀菌剂的发展趋势 | 第21页 |
|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第21-23页 |
| 2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杀菌剂单体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23-4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3页 |
| ·试剂及药品 | 第23-24页 |
| ·供试的菌种及来源 | 第24页 |
| ·培养基 | 第24-25页 |
| ·受试化合物 | 第25页 |
| ·抑菌圈实验 | 第25-27页 |
| ·抑菌圈实验原理和内容 | 第25-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 ·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 | 第27-28页 |
| ·实验原理 | 第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杀菌剂单体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第28-29页 |
| ·实验菌种及来源 | 第28页 |
| ·实验原理 | 第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9-47页 |
| ·抑菌圈实验 | 第29-39页 |
| ·异噻唑啉酮类杀菌剂单体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实验结果 | 第39-46页 |
| ·异噻唑啉酮单体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结果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3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复配制剂的抑菌活性研究 | 第48-62页 |
|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8页 |
| ·实验试剂 | 第48页 |
| ·供试的菌种种类及来源 | 第48页 |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48页 |
| ·受试的化合物 | 第48-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 ·抑菌圈实验 | 第49页 |
|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复配制剂的MIC检测 | 第49页 |
|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复配制剂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第49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61页 |
| ·复配制剂的抑菌圈实验结果 | 第49-55页 |
| ·复配制剂的MIC检测实验结果 | 第55-61页 |
| ·复配制剂的MBC检测实验结果 | 第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4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杀菌剂复配优化及微生物耐药性研究 | 第62-69页 |
| ·实验材料 | 第62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62页 |
| ·实验试剂 | 第62页 |
| ·供试的菌种种类及来源 | 第62页 |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62页 |
| ·受试的化合物 | 第62页 |
| ·实验方法 | 第62-64页 |
| ·药品的配制 | 第62-63页 |
|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4-68页 |
| ·复配优化 | 第64-65页 |
| ·1/4MIC药品诱导结果 | 第65-66页 |
| ·优化的卡松、RBIT复配制剂对传代诱导菌的MIC检测结果 | 第66-67页 |
| ·SI指数评价 | 第67-68页 |
| ·小结 | 第68-69页 |
| 5 结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