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9页 |
CONTENTS | 第9-14页 |
中文摘要 | 第14-17页 |
ABSTRACT | 第17-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3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2-2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25-30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基于MOV和快速开关的串联谐振型故障限流器研究 | 第33-54页 |
·基于MOV和快速开关的新型故障限流器拓扑工作原理 | 第33-34页 |
·10kV系统中装设新型故障限流器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第34-44页 |
·未加装FCL时的短路故障电流分析 | 第35页 |
·加装FCL后的短路故障分析 | 第35-44页 |
·故障限流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设计参数优化 | 第44-48页 |
·短路故障相位对FCL的影响 | 第44-45页 |
·电抗器L1和L2的电感值大小对短路电流和电容器电流的影响 | 第45-46页 |
·快速开关合闸时间对MOV吸收能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故障限流器投入时对电容器C上过电压的影响 | 第47-48页 |
·参数优化后的故障限流器动态特性分析 | 第48-53页 |
·系统短路电流 | 第48-49页 |
·流过电容器的电流和电容器两端的电压 | 第49-50页 |
·流过电抗器的电流和电抗器两端的电压 | 第50-52页 |
·流过快速开关K的电流 | 第52页 |
·MOV吸收的能量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故障限流器对断路器瞬态恢复电压特性的影响和分析 | 第54-70页 |
·复合型故障限流器工作原理 | 第54-55页 |
·复合型故障限流器的等效分析模型 | 第55-56页 |
·出线故障对断路器瞬态恢复电压特性的影响和分析 | 第56-63页 |
·限流模式下断路器瞬态恢复电压特性计算分析 | 第56-61页 |
·串补模式下断路器瞬态恢复电压特性计算分析 | 第61-63页 |
·近区故障对断路器瞬态恢复电压特性的影响和分析 | 第63-68页 |
·限流模式下断路器瞬态恢复电压特性计算分析 | 第63-66页 |
·串补模式下断路器瞬态恢复电压特性计算分析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大容量金属氧化物限压器通风冷却结构设计与计算分析 | 第70-90页 |
·引言 | 第70-71页 |
·MOV通风冷却结构的物理模型 | 第71-73页 |
·MOV通通风冷却结构的数学模型及其数值计算方法 | 第73-77页 |
·MOV通风冷却结构流场数学模型 | 第73-74页 |
·MOV通风冷却结构温度场数学模型 | 第74页 |
·MOV流场和温度场的求解域和基本假设 | 第74-76页 |
·边界条件 | 第76页 |
·内热源及对流散热系数的确定 | 第76-77页 |
·MOV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计算与分析 | 第77-83页 |
·流场计算结果 | 第77-81页 |
·温度场计算结果 | 第81-83页 |
·不同优化方案下MOV温度场分布特性分析 | 第83-85页 |
·不同通风冷却结构下MOV温度时间变化特性 | 第83-85页 |
·不同优化文案下MOV典型区域的温度分布特性 | 第85页 |
·优化方案下的MOV散热效果分析及实验对比 | 第85-88页 |
·径向冷却通道半径对散热效果的影响 | 第85-87页 |
·短路故障重合闸后再故障时MOV温升校核计算 | 第87页 |
·MOV计算温度与实测温度对比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五章 金属氧化物限压器流场与温度场直接耦合数值计算研究 | 第90-102页 |
·MOV流场与温度场直接耦合计算模型的确定 | 第90-92页 |
·MOV物理模型 | 第90-91页 |
·MOV耦合场计算数学模型 | 第91-92页 |
·MOV流场与温度场直接耦合数值计算方法 | 第92-94页 |
·MOV流场与温度场直接耦合计算的求解域 | 第92-93页 |
·MOV流场与温度场直接耦合计算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93-94页 |
·MOV流场和温度场直接耦合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94-101页 |
·MOV验证模型流场温度场耦合计算结果 | 第94-97页 |
·MOV验证模型实测温度与不同方法下的计算温度对比 | 第97页 |
·轴向通风道入口风速对MOV温度的影响 | 第97-98页 |
·径向冷却通道半径对MOV温度的影响 | 第98-99页 |
·散热金属导电环材料对MOV温度的影响 | 第99-100页 |
·散热金属导电环厚度对MOV温度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基于电磁斥力机构的高压快速开关的仿真分析与研究 | 第102-115页 |
·引言 | 第102-103页 |
·永磁保持式电磁斥力机构建模仿真 | 第103-108页 |
·电磁斥力机构工作原理 | 第103-104页 |
·永磁保持式电磁斥力机构物理模型 | 第104-105页 |
·永磁保持式电磁斥力机构数学模型 | 第105-106页 |
·电磁斥力机构试验验证模型 | 第106-107页 |
·电磁斥力机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107-108页 |
·电磁斥力机构参数影响分析 | 第108-112页 |
·斥力线圈匝数对电磁斥力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铜盘厚度对电磁斥力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铜盘半径对电磁斥力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电容的容量及电压对电磁斥力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样机研制与试验测试 | 第112-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七章 故障限流器工程应用计算与设计参数 | 第115-122页 |
·工程应用计算 | 第115-117页 |
·沙旺站10kV系统短路电流计算 | 第115-116页 |
·沙旺站10kV系统安装FCL后的短路电流计算 | 第116-117页 |
·沙旺站10kV系统加装故障限流器的设计方案 | 第117-121页 |
·10kV故障限流器设计技术参数 | 第119-120页 |
·10kV故障限流器设计参数校核计算 | 第120-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主要成果和结论 | 第122-123页 |
·下一步的工作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6-1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37-13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