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言 | 第11-17页 |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11页 |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4页 |
(三) 论文研究计划 | 第14-15页 |
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一、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学说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 第17-36页 |
(一)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形成 | 第17-21页 |
1、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理论来源 | 第17-19页 |
2、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形成过程 | 第19-21页 |
(二)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主要内容 | 第21-26页 |
1、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含义 | 第21-23页 |
2、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出发点:“现实的人” | 第23-24页 |
3、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核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 第24-26页 |
(三)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理论贡献及局限性 | 第26-33页 |
1、 费尔巴哈对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扬弃 | 第26-28页 |
2、 费尔巴哈对 18 世纪唯物主义的超越 | 第28-30页 |
3、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 | 第30-31页 |
4、 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及其根源 | 第31-33页 |
(四)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学说对马克思的影响 | 第33-36页 |
1、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马克思的影响过程 | 第33-34页 |
2、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马克思的直接影响 | 第34-35页 |
3、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马克思的间接影响 | 第35-36页 |
二、 马克思哲学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开始:《神圣家族》 | 第36-46页 |
(一)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费尔巴哈理论成就的充分肯定 | 第36-39页 |
1、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批判成果的充分肯定 | 第36-37页 |
2、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理论以及方法的坚持和发展 | 第37-39页 |
(二) 马克思开始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具体表现 | 第39-46页 |
1、 实践的观点趋于成熟 | 第39-40页 |
2、 现实的人的实践本质初步揭示 | 第40-41页 |
3、 历史的发源地在于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 | 第41-43页 |
4、 社会改造的思想 | 第43-44页 |
5、 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论证 | 第44-46页 |
三、 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全面超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 第46-60页 |
(一) 马克思哲学的基础性原则:实践 | 第47-51页 |
1、 “感性的人的活动”的提出 | 第47-48页 |
2、 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点的基本内容 | 第48-50页 |
3、 以“改变世界”为主题的哲学转向 | 第50-51页 |
(二) 超越中的建构: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超越的表现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 | 第51-60页 |
1、 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现实中的个人” | 第51-53页 |
2、 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发展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 | 第53-55页 |
3、 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交往形式 | 第55-57页 |
4、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 第57-60页 |
四、 马克思实现超越的根源分析及其理论意义 | 第60-66页 |
(一) 马克思实现对费尔巴哈超越的根源 | 第60-62页 |
1、 思想理论根源 | 第60-61页 |
2、 生活实践根源 | 第61-62页 |
(二) 马克思实现对费尔巴哈超越的理论意义 | 第62-66页 |
1、 宣告全部形而上学的终结 | 第62-63页 |
2、 实现了真正科学的历史观 | 第63-64页 |
3、 为人类解决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困境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注释 | 第68-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