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铜矿V号矿体深部开采控顶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顶板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顶板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9-11页 |
| ·顶板冒落原因 | 第11-12页 |
| ·顶板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矿山顶板概况 | 第16-21页 |
| ·矿区地质和矿床地质 | 第16-17页 |
| ·矿区地质 | 第16页 |
| ·矿床地质 | 第16-17页 |
| ·顶板地质条件 | 第17-19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7-19页 |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9页 |
| ·高硫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 | 第19-21页 |
| ·高温采场形成机制 | 第19-20页 |
| ·高温采场的危害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锚固砂浆耐久性试验 | 第21-35页 |
| ·锚固砂浆作用机理及耐久性 | 第21-22页 |
| ·砂浆与锚杆相互作用机理 | 第21页 |
| ·砂浆与孔壁围岩相互作用机理 | 第21-22页 |
| ·锚固砂浆耐久性的含义 | 第22页 |
| ·试验方案 | 第22-25页 |
|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 ·试样材料及设备 | 第23-25页 |
| ·配合比选择 | 第25页 |
| ·力学性质测试 | 第25-26页 |
| ·单轴抗压强度 | 第25-26页 |
| ·抗拉强度 | 第26页 |
|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26-33页 |
| ·标准养护后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 ·正交极差分析 | 第29-30页 |
| ·高温作用后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 ·酸性浸泡后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锚固理论与支护参数设计 | 第35-43页 |
| ·顶板的支护原则 | 第35页 |
| ·充分发挥岩体自承能力 | 第35页 |
| ·合理支护原则 | 第35页 |
| ·控制变形原则 | 第35页 |
| ·锚杆锚索的支护理论 | 第35-37页 |
| ·锚杆支护理论 | 第35-36页 |
| ·锚索支护理论 | 第36-37页 |
| ·锚杆-锚索联合支护理论 | 第37页 |
| ·顶板支护方法 | 第37-41页 |
| ·锚固方式的选择 | 第37-38页 |
| ·锚杆参数设计 | 第38-41页 |
| ·锚索参数设计 | 第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数值模拟分析 | 第43-56页 |
| ·数值模拟方案确定 | 第43-48页 |
| ·数值模拟软件选择 | 第43页 |
| ·支护参数确定 | 第43-46页 |
| ·支护方案确定 | 第46-48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8-50页 |
| ·模型基本假设 | 第48页 |
| ·建立模型 | 第48页 |
| ·模型参数选取 | 第48-49页 |
| ·初始应力场 | 第49页 |
| ·破坏准则 | 第49-50页 |
| ·控顶效果数值模拟分析 | 第50-55页 |
| ·竖向位移场分布 | 第50-52页 |
| ·垂直应力区分布 | 第52-53页 |
| ·最大剪应变分布 | 第53-55页 |
| ·最终方案确定 | 第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56页 |
| ·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