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植物启动子的基本结构 | 第13-14页 |
·TATA-box | 第13页 |
·CAAT-box | 第13页 |
·上游调控元件 | 第13-14页 |
·植物启动子的类型及研究 | 第14-18页 |
·组成型启动子 | 第14-15页 |
·诱导型启动子 | 第15-17页 |
·组织特异型启动子启动子 | 第17页 |
·与非生物胁迫有关的元件 | 第17-18页 |
·报告基因 | 第18-20页 |
·萤火虫荧光素酶 | 第19页 |
·β-葡萄糖苷酸酶 | 第19-2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42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5页 |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22页 |
·酶和试剂 | 第22页 |
·培养基和抗生素 | 第22-23页 |
·GUS检测试剂 | 第2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37页 |
·目的启动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5-26页 |
·目的启动子GUS报告基因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6-32页 |
·瞬时表达载体的改造 | 第32-37页 |
·胚性愈伤组织受体 | 第37页 |
·非生物逆境诱导启动子的瞬时表达鉴定 | 第37-39页 |
·材料准备 | 第37页 |
·金粉的制备 | 第37-38页 |
·DNA微载体制备 | 第38页 |
·基因枪法转化玉米胚性愈伤组织 | 第38-39页 |
·GUS组织化学染色 | 第39页 |
·非生物逆境诱导启动子瞬时表达的定量检测 | 第39-40页 |
·MGL3、HVA22、ABA3、sBCBF6和ABP9在逆境下的表达分析 | 第40-42页 |
·玉米幼苗的逆境胁迫处理与cDNA样品制备 | 第40页 |
·引物设计 | 第40页 |
·qRT-PCR分析基因表达 | 第40-4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60页 |
·目的启动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2-45页 |
·玉米MGL3启动子的预测结果 | 第42页 |
·玉米HVA22启动子的预测结果 | 第42-43页 |
·玉米ABA3启动子的预测结果 | 第43页 |
·玉米sbCBF6启动子的预测结果 | 第43-44页 |
·玉米ABP9启动子的预测结果 | 第44-45页 |
·目的启动子GUS报告基因瞬时表达载体 | 第45-50页 |
·目的片段ubiquitin、MGL3s、HVA22s、ABA3s、CaMV35S和sbCBF6s | 第45-46页 |
·瞬时表达载体 | 第46-50页 |
·非生物逆境诱导启动子的瞬时表达 | 第50-53页 |
·GUS组织化学染色 | 第50-52页 |
·MGL3s、HVA22s、ABA3s、sbCBF6s和ABP9s的GUS定量 | 第52-53页 |
·MGL3、HVA22、ABA3、SBCBF6s和UBIQUITIN基因在逆境下的表达 | 第53-60页 |
·内参基因、MGL3、HVA22、ABA3、sbCBF6s和ubiquitin基因的引物特异性 | 第53-54页 |
·内参基因、MGL3、HVA22、ABA3、sbCBF6s和ubiquitin基因的标准曲线 | 第54-55页 |
·MGL3、HVA22、ABA3、sbCBF6和ubiquitin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 第55-56页 |
·MGL3、HVA22、ABA3、sbCBF6和ubiquitin基因在ABA诱导下的表达模式 | 第56-57页 |
·MGL3、HVA22、ABA3、sbCBF6和ubiquitin基因在乙烯诱导下的表达模式 | 第57页 |
·MGL3、HVA22、ABA3、sbCBF6和ubiquitin基因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 第57-58页 |
·MGL3、HVA22、ABA3、sbCBF6和ubiquitin基因在冷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 第58-59页 |
·MGL3、HVA22、ABA3、sbCBF6和ubiquitin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 第59-60页 |
4 讨论 | 第60-63页 |
·MGL3启动子及其基因在逆境下的表达 | 第60页 |
·HVA22启动子及其基因在逆境下的表达 | 第60-61页 |
·ABA3启动子及其基因在逆境下的表达 | 第61页 |
·SBCBF6启动子及其基因在逆境下的表达 | 第61页 |
·UBQUITIN启动子及其基因在逆境下的表达 | 第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后续研究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