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48页 |
| ·聚乙烯及其应用 | 第13-14页 |
| ·高密度聚乙烯管材料的发展 | 第14-18页 |
| ·高密度聚乙烯管材料的等级划分 | 第15页 |
| ·PE100级聚乙烯管材料简介 | 第15-17页 |
| ·高密度聚乙烯管材专用料的生产工艺 | 第17-18页 |
| ·聚乙烯催化剂 | 第18-22页 |
| ·Ziegler-Natta钛系催化剂 | 第20-21页 |
| ·茂金属催化剂 | 第21-22页 |
|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 第22页 |
| ·铬系催化剂 | 第22页 |
| ·无机铬催化剂(Phillips催化剂) | 第22-43页 |
| ·聚合工艺 | 第23-24页 |
| ·催化剂的制备和活化 | 第24-27页 |
| ·烯均聚 | 第27-32页 |
| ·烯/α-烯烃共聚 | 第32-34页 |
| ·催化剂改性 | 第34-39页 |
| ·聚合机理研究 | 第39-43页 |
| ·有机铬催化剂(S-2催化剂) | 第43-44页 |
| ·负载型复合铬系催化剂 | 第44-45页 |
| ·课题提出、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简介 | 第45-48页 |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48-58页 |
| ·实验原料 | 第48-50页 |
| ·气体净化 | 第49页 |
| ·溶剂和共聚单体净化 | 第49-50页 |
| ·催化剂制备 | 第50-51页 |
| ·复合催化剂 | 第50页 |
| ·对比催化剂 | 第50-51页 |
| ·催化剂表征 | 第51-52页 |
| ·红外光谱表征(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 第51页 |
|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nductively-coupled Plasma,ICP) | 第51-52页 |
| ·热重分析(TGA-DTA) | 第52页 |
| ·烯和乙烯/1-己烯聚合 | 第52-54页 |
| ·烯和乙烯/1-己烯常压聚合 | 第52-53页 |
| ·烯和乙烯/1-己烯加压聚合 | 第53-54页 |
| ·聚合物结构表征 | 第54-58页 |
| ·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表征(MW and MWD characterization) | 第54页 |
| ·DSC表征(DSC characterization) | 第54-55页 |
| ·升温淋洗分级(Temperature Rising Elution Fractionation,TREF) | 第55-56页 |
| ·连续自成核退火(Successive Self-nucleation Annealing,SSA by DSC) | 第56页 |
| ·高温核磁~(13)碳表征(High temperature 13C-NMR characterization,~(13)C-NMR) | 第56-57页 |
| ·分步结晶(Step crystallization,SC) | 第57页 |
| ·扫描电镜表征(SEM characterization) | 第57-58页 |
| 第3章 催化剂表征和乙烯均聚 | 第58-90页 |
| ·引言 | 第58页 |
| ·红外表征 | 第58-59页 |
| ·铬含量表征 | 第59-60页 |
| ·表面剩余羟基表征 | 第60-63页 |
| ·助催化剂的影响 | 第63-68页 |
| ·助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63-67页 |
| ·不同助催化剂的影响 | 第67-68页 |
| ·不同铬系催化剂的乙烯均聚 | 第68-75页 |
| ·焙烧温度和总载铬量的影响 | 第75-79页 |
| ·聚合温度的影响 | 第79-83页 |
| ·聚合压力的影响 | 第83-85页 |
| ·氢气的影响 | 第85-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第4章 乙烯/1-己烯共聚 | 第90-105页 |
| ·引言 | 第90页 |
| ·共聚单体用量的影响 | 第90-98页 |
| ·不同铬系催化剂的乙烯/1-己烯共聚 | 第98-10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 第5章 小试和生产性试验乙烯/1-己烯共聚物的短支链分布表征 | 第105-128页 |
| ·引言 | 第105-106页 |
| ·升温淋洗分级介绍 | 第106-107页 |
| ·连续自成核退火介绍 | 第107-108页 |
| ·小试乙烯/1-己烯共聚物的短支链分布表征 | 第108-119页 |
| ·生产性试验高密度聚乙烯样品的短支链分布表征 | 第119-1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128-131页 |
| ·全文总结 | 第128-130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0页 |
| ·展望 | 第130-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45页 |
| 致谢 | 第145-146页 |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简介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