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青海森林碳汇潜力分析与评估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44页
   ·森林碳汇、林业碳汇及其发展背景、基本准则第14-20页
     ·森林碳汇、林业碳汇的基本概念第14-15页
     ·林业碳汇发展起源第15-18页
     ·相关国际规则第18-20页
   ·林业碳汇的价值第20-22页
     ·经济价值第20-21页
       ·生态价值第21页
     ·社会价值第21-22页
   ·林业碳汇的研究现状第22-25页
     ·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评估方法第22-23页
     ·森林碳汇产品和林业碳汇项目第23-24页
     ·森林碳市场与森林碳汇产品交易第24-25页
   ·林业碳汇项目在全球层面的共识与分歧第25-28页
     ·非持久性问题第25-26页
     ·基准线和额外性第26页
     ·项目边界和泄漏第26-27页
     ·不确定性第27页
     ·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第27-28页
   ·林业碳汇在中国第28-34页
     ·中国实施林业碳汇项目的意义第28-30页
     ·林业碳汇项目在我国的最新进展第30-31页
     ·我国实施林业碳汇项目的机遇与挑战第31-33页
     ·我国林业碳汇发展展望第33-34页
   ·林业碳汇在青海第34-40页
     ·青海省森林资源现状第34-36页
     ·青海近年主要林业政策回顾第36-38页
     ·青海省展开林业碳汇项目的意义第38-39页
     ·青海站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最新进展第39-40页
   ·论文研究内容第40-41页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第41-44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44-50页
   ·胡丹流域第44-47页
     ·地理位置第44页
     ·气候特征第44-46页
     ·植被土壤特征第46页
     ·社会经济第46-47页
   ·下营甘沟流域第47-50页
     ·地理位置第47页
     ·气候特征第47-48页
     ·植被土壤特征第48-49页
     ·社会经济第49-50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50-58页
   ·项目区边界确定第50页
   ·层级划分第50-51页
   ·样地设置第51-52页
   ·碳储量估测的数据来源第52-55页
     ·文献调研第52-53页
     ·野外调查与采样第53-55页
   ·有机碳储量估测方法第55-56页
     ·乔木林第55页
     ·灌木林及其他第55-56页
     ·植被碳库总储量估测第56页
   ·土壤碳库储量估算第56-57页
   ·林业生态工程碳吸收潜力评价第57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57-58页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第58-65页
   ·植被调查和土壤分析结果第58-59页
   ·植被、土壤碳储量估测结果第59-62页
     ·植被碳库第59页
     ·土壤碳库第59-60页
     ·植被——土壤碳库储量第60-62页
   ·基于碳储量估测结果的林业生态工程碳吸收潜力评价第62-65页
第五章 结论第65-74页
   ·项目存在的不足第65-66页
   ·青海省碳汇潜力第66-68页
   ·积极采取的应对策略、研究确定森林碳汇项目的区域布局第68-70页
   ·逐步建立林业碳汇项目管理标准和运行步骤、探索建立与实施碳汇项目的区域布局相配套的管理政策第70-71页
   ·对于开发青海森林碳汇潜力的初探第71页
   ·其他延伸问题第71-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致谢第80-81页
作者简介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南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以白河县小双镇为例
下一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机制研究--以新乡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