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初探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文献资料查阅法 | 第10-11页 |
·专家访谈法 | 第11页 |
·调查研究法 | 第11页 |
·综合分析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小城市绿地系统概念 | 第12-13页 |
·小城市 | 第12页 |
·绿地 | 第12页 |
·小城市绿地 | 第12页 |
·小城市绿地系统 | 第12页 |
·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 第12-13页 |
·国内外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发展 | 第13-16页 |
·国外小城市绿地研究发展 | 第13-14页 |
·我国小城市绿地发展研究 | 第14-16页 |
第三章 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特征和原则 | 第16-18页 |
·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特征 | 第16页 |
·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 第16-18页 |
·整体优化原则 | 第16页 |
·生态优先原则 | 第16页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16-17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17页 |
·治理与保护并重原则 | 第17-18页 |
第四章 小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和布局 | 第18-21页 |
·小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 | 第18-19页 |
·生态功能 | 第18-19页 |
·景观功能 | 第19页 |
·游憩功能 | 第19页 |
·社会、经济效益 | 第19页 |
·小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 | 第19-21页 |
第五章 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现状 | 第21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人均公共绿地指标测算不合理 | 第21-22页 |
·绿地布局不合理,实际利用率低 | 第22页 |
·部分植物树种的选择不科学 | 第22页 |
·景观效果单调,缺乏生气和地方特色 | 第22页 |
·深度开发不足,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尚需完善 | 第22页 |
·解决办法 | 第22-24页 |
·高起点规划,提高利用率 | 第22-23页 |
·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 第23页 |
·科学配置植物种类,发挥生态示范效应 | 第23-24页 |
第六章 实例分析——青岛城阳区绿地系统规划 | 第24-40页 |
·城阳区自然地理与发展概况 | 第24-26页 |
·城阳区概况 | 第24-25页 |
·自然条件分析 | 第25页 |
·经济社会发展 | 第25页 |
·城市规划建设 | 第25-26页 |
·生态环境保护 | 第26页 |
·城阳区绿地系统总体布局 | 第26-27页 |
·规划目标、依据与原则 | 第26-27页 |
·城阳区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 第27页 |
·城阳区绿化方式 | 第27-31页 |
·以路构筑城市的绿脉 | 第27-28页 |
·以水凸显城市的灵性 | 第28-29页 |
·以山展示城市的秀美 | 第29-30页 |
·以绿提升城市的品位 | 第30页 |
·以生态小区体现城市的人本理念 | 第30页 |
·以历史体现城市的底蕴 | 第30-31页 |
·城阳区园林绿地分类建设 | 第31-33页 |
·居住区绿地 | 第31页 |
·工矿企业绿地 | 第31页 |
·道路绿地 | 第31-32页 |
·广场绿地 | 第32页 |
·公共设施绿地 | 第32-33页 |
·城市绿化植物配置情况 | 第33-34页 |
·城阳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不足 | 第34-35页 |
·区内绿地分布不均 | 第34页 |
·绿化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 第34-35页 |
·空间扩展无序 | 第35页 |
·单纯追求观赏性、装饰性,以草代木现象严重 | 第35页 |
·道路绿化忽视远期效果 | 第35页 |
·投入不足,总体绿量不够 | 第35页 |
·城阳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工作的建议 | 第35-40页 |
·总体规划、科学管理 | 第35-36页 |
·加强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建设 | 第36页 |
·设立环城绿带 | 第36页 |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 | 第36页 |
·突出重点区域,打造生态多彩的滨海景观和景观大道 | 第36-37页 |
·借力青岛世园会全面提升周边绿化景观 | 第37-38页 |
·合理配置,构建形态各异、相映成趣的植物群落景观 | 第38页 |
·积极培育苗木生产基地,保证绿化树种供应 | 第38页 |
·科学策划,调动全民参与热情 | 第38页 |
·创新发展,不断完善养护管理机制 | 第38-39页 |
·山体资源保护 | 第39-4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