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公民个人信息概述 | 第11-20页 |
第一节 公民个人信息的基本概念 | 第11-12页 |
一、 信息 | 第11页 |
二、 个人信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公民个人信息的基本属性 | 第12-14页 |
一、 个人信息是自然人的信息 | 第13页 |
二、 个人信息具有可识别性 | 第13页 |
三、 个人信息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我国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14-16页 |
一、 个体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 第14页 |
二、 个人信息采集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 | 第14-15页 |
三、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管理更加困难 | 第15-16页 |
第四节 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入罪依据 | 第16-20页 |
一、 是保护公民自由权的需要 | 第16-17页 |
二、 是维护现代社会生活秩序的需要 | 第17-19页 |
三、 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司法认定 | 第20-38页 |
第一节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司法认定的基本原则 | 第20-23页 |
一、 从立法角度 | 第20-22页 |
二、 从执法角度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认定 | 第23-30页 |
一、 主体方面 | 第23-26页 |
二、 主观方面 | 第26-27页 |
三、 客观方面多重限制 | 第27-29页 |
四、 犯罪界限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对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认定 | 第30-31页 |
一、 主体为一般主体 | 第30页 |
二、 主观上仅限于故意 | 第30-31页 |
三、 客观方面 | 第31页 |
第四节 关于几种行为是否应纳入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罪范畴的思考 | 第31-38页 |
一、 非法使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 | 第32-33页 |
二、 非法持有个人隐私性信息行为 | 第33-34页 |
三、 “人肉搜索”行为 | 第34-38页 |
第三章 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完善 | 第38-42页 |
第一节 健全前置性法律法规 | 第38-39页 |
一、 及早出台前置性法律法规 | 第38-39页 |
二、 注意前后法律法规间的衔接 | 第39页 |
第二节 明确现有法律条文具体内容 | 第39-42页 |
一、 出台司法解释明确法律条文内容 | 第39-40页 |
二、 科学设置法定刑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