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3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3-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6-20页 |
·城市轨道交通与轨道交通综合枢纽 | 第16-19页 |
·商业与轨道交通商业 | 第19页 |
·综合开发与一体化设计 | 第19-20页 |
·研究范围与对象 | 第20-21页 |
·相关研究概述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资料收集 | 第22-23页 |
·理论方法 | 第23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3-25页 |
2 基础理论研究 | 第25-33页 |
·公共交通导向的发展模式(TOD) | 第25-27页 |
·TOD 的起源 | 第25页 |
·TOD 的核心内容 | 第25-27页 |
·城市触媒效应 | 第27-28页 |
·概念起源 | 第27-28页 |
·轨道交通的触媒作用 | 第28页 |
·中介空间理论 | 第28-29页 |
·建筑属性 | 第29页 |
·城市属性 | 第29页 |
·觅路理论 | 第29-31页 |
·定义及分类 | 第29-30页 |
·“觅路”过程及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商业空间研究 | 第33-55页 |
·基本功能 | 第33-37页 |
·空间整合 | 第33-34页 |
·交通转换 | 第34-35页 |
·功能催化 | 第35-36页 |
·关联功能 | 第36-37页 |
·内含型商业空间 | 第37-39页 |
·依附嵌入 | 第37-38页 |
·对等结合 | 第38-39页 |
·开放连接型商业空间 | 第39-51页 |
·垂直层叠 | 第39-42页 |
·通道连接 | 第42-46页 |
·广场连接 | 第46-51页 |
·区域集群型商业空间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4 一体化设计的影响要素研究 | 第55-63页 |
·轨道交通综合枢纽的换乘 | 第55-59页 |
·城市换乘体系 | 第55-56页 |
·轨道交通客流范围 | 第56页 |
·换乘方式与客流分布 | 第56页 |
·轨道交通综合枢纽的换乘特点 | 第56-57页 |
·轨道交通间接换乘模式 | 第57-59页 |
·轨道交通直接换乘 | 第59页 |
·轨道交通综合枢纽的商业特点 | 第59-60页 |
·商业活动的影响条件 | 第59页 |
·商业空间的消费行为 | 第59-60页 |
·商业空间的非消费行为 | 第60页 |
·交通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 | 第60-61页 |
·振动与噪声 | 第60-61页 |
·采光与通风 | 第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换乘方式决定设施配置 | 第61-62页 |
·商业行为定义空间 | 第62-63页 |
5 轨道交通枢纽与商业空间的一体化设计策略 | 第63-89页 |
·一体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63-66页 |
·整体性与交互性 | 第63页 |
·多样性与不定性 | 第63-64页 |
·有机性与可持续 | 第64-65页 |
·安全性与人性化 | 第65-66页 |
·轨道客站与商业空间的流线设计 | 第66-73页 |
·流线组织 | 第66-68页 |
·节点设计 | 第68-71页 |
·城市接口 | 第71-73页 |
·轨道客站与商业空间的功能设计 | 第73-79页 |
·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商业功能的基本特点 | 第73-74页 |
·明确分区与灵活衔接 | 第74页 |
·配置清晰与类型合理 | 第74-75页 |
·功能的复合与扩展 | 第75-79页 |
·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商业的环境友好与安全设计 | 第79-87页 |
·空间尺度 | 第79-80页 |
·界面优化 | 第80-81页 |
·人性化 | 第81-84页 |
·环境噪声 | 第84-85页 |
·采光通风 | 第85页 |
·安全疏散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6 “一体化设计策略”的实践——以重庆机场新航站楼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方案设计为例 | 第89-107页 |
·项目简介 | 第89-92页 |
·综合交通枢纽商业空间的布局 | 第92-96页 |
·换乘连廊及大厅的商业设计 | 第93-94页 |
·餐厅及酒店设计 | 第94-95页 |
·长途客运站的商业设计 | 第95-96页 |
·综合交通枢纽商业空间环境友好与安全设计 | 第96-103页 |
·空间尺度 | 第96-98页 |
·界面设计 | 第98-99页 |
·无障碍性设计 | 第99-100页 |
·噪声控制设计 | 第100-101页 |
·采光与通风设计 | 第101-102页 |
·消防与疏散设计 | 第102-103页 |
·基于本案的“一体化设计”经验总结 | 第103-107页 |
·“聚集”与“疏散”的矛盾——大型轨道交通综合枢纽与商业空间整合的复杂性 | 第103-104页 |
·设计环节的效率——跨专业设计协同 | 第104-105页 |
·人性化的缺失——复杂空间的识别性 | 第105页 |
·“一体化”的现实基础——社会管理控制 | 第105-107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07-111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7页 |
·西南地区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商业空间发展展望 | 第107-109页 |
·轨道交通建设与商业开发的互补 | 第107-108页 |
·核心商圈交通压力的缓解 | 第108页 |
·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的集约利用 | 第108-109页 |
·研究的后续方向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附录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