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中尺度数值模拟预报系统(WRF)对大雾的研究 | 第13-15页 |
| ·江苏中南部地区大雾可行性研究 | 第15页 |
|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第15-16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江苏中南部一次区域性大雾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分析 | 第17-36页 |
| ·大雾天气概况 | 第17-18页 |
| ·天气形势分析 | 第18-31页 |
| ·资料来源 | 第18页 |
| ·环流背景分析 | 第18-20页 |
| ·高空环流形势 | 第18-19页 |
| ·地面形势 | 第19-20页 |
| ·大气边界层主要天气要素分析 | 第20-31页 |
| ·温度场特征 | 第21-24页 |
| ·湿度场特征 | 第24-27页 |
| ·风场特征 | 第27-31页 |
| ·物理量诊断 | 第31-35页 |
| ·散度和垂直速度 | 第31-32页 |
| ·涡度 | 第32-34页 |
| ·温度平流 | 第34-35页 |
| ·本章总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WRF 中尺度数值模式介绍 | 第36-47页 |
| ·WRFv2.2 介绍 | 第36-37页 |
| ·WRF 模式基本方程组 | 第37-42页 |
| ·模式的动力框架 | 第37-38页 |
| ·地形追随静力气压坐标方程组 | 第38-39页 |
| ·考虑水汽条件的基本方程组 | 第39-40页 |
| ·时间分裂积分方案 | 第40-41页 |
| ·模式基本方程组的特点 | 第41-42页 |
| ·模式的物理过程方案 | 第42-44页 |
| ·微物理过程方案 | 第42-43页 |
| ·积云对流过程方案 | 第43页 |
| ·陆面过程方案 | 第43页 |
| ·边界层方案 | 第43-44页 |
| ·辐射过程方案 | 第44页 |
| ·WRF 模式的其它物理方案 | 第44页 |
| ·模式的程序结构设计和计算流程 | 第44-45页 |
| ·模式的程序结构设计 | 第44-45页 |
| ·WRF 模式的程序计算流程 | 第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江苏中南部一次大雾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47-59页 |
| ·数值模拟方案 | 第47-48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8-57页 |
| ·模拟的雾区分布 | 第48-51页 |
| ·温度场特征分析 | 第51-53页 |
| ·湿度场特征分析 | 第53-56页 |
| ·风场特征分析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数值模拟结果诊断分析 | 第59-72页 |
| ·垂直方向上的雾的特征分析 | 第59-61页 |
| ·动力条件分析 | 第61-63页 |
| ·水汽条件分析 | 第63-66页 |
| ·辐射冷却作用 | 第66-67页 |
| ·温度平流作用 | 第66-67页 |
| ·稳定度指数 | 第67-70页 |
| ·K 指数 | 第67-69页 |
| ·假相当位温θse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六章 WRF 模式大雾敏感性数值试验 | 第72-80页 |
| ·地形分辨率影响 | 第72-74页 |
| ·陆面过程影响 | 第74-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80-82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81页 |
| ·讨论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