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1. 导论 | 第18-29页 |
·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8-2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8-2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文章的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23-26页 |
·文章的基本思路 | 第23-25页 |
·文章的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6-29页 |
·文章的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文章的创新之处 | 第27-2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9-54页 |
·西方中产阶层概念的由来及定义 | 第29-35页 |
·中产阶层概念缘起 | 第29-31页 |
·当代西方中产阶层概念的界定 | 第31-35页 |
·消费经济学理论 | 第35-40页 |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 | 第35页 |
·古典经济学的消费思想 | 第35-38页 |
·近代消费经济学理论 | 第38-40页 |
·居民家庭理财相关研究 | 第40-53页 |
·生命周期理论 | 第40-45页 |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 第45-48页 |
·行为金融学理论 | 第48-51页 |
·基于生命周期的理财研究 | 第51-53页 |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本论文的研究方向 | 第53-54页 |
3. 中产阶层界定、现状和发展状况 | 第54-76页 |
·我国中产阶层的界定和划分 | 第54-60页 |
·中产阶层的界定 | 第54-57页 |
·中产阶层的划分和内部构成 | 第57-60页 |
·中产阶层产生的背景 | 第60-62页 |
·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上升 | 第60-61页 |
·城市化及城镇人口增长 | 第61-62页 |
·高等教育扩张及白领职业人群增长 | 第62页 |
·城镇中产阶层家庭收入和消费状况 | 第62-73页 |
·中产阶层家庭收入增长状况 | 第62-65页 |
·城镇中产阶层家庭的消费现状 | 第65-70页 |
·城镇中产阶层家庭的消费特征 | 第70-73页 |
·城镇中产阶层发展状况 | 第73-76页 |
·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 第73-74页 |
·身份认同逐步增加 | 第74页 |
·面临多种压力 | 第74-75页 |
·普遍关注家庭理财 | 第75-76页 |
4. 我国城镇中产阶层家庭理财现状及国际比较 | 第76-133页 |
·城镇中产阶层家庭理财必要性 | 第76-79页 |
·通货膨胀高涨,“负利率”将较长时间持续 | 第76页 |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 | 第76-77页 |
·社会生活成本增加 | 第77-79页 |
·高品质生活的预期 | 第79页 |
·城镇中产阶层家庭理财工具分析 | 第79-91页 |
·稳健型理财工具分析 | 第80-83页 |
·增值型理财工具分析 | 第83-88页 |
·城镇中层阶层家庭理财工具选择特征分析 | 第88-91页 |
·金融市场发展对城镇中产阶层家庭理财的影响 | 第91-104页 |
·金融市场规模和结构现状 | 第91-94页 |
·债券市场发展对中产阶层家庭理财的影响 | 第94-99页 |
·股票市场发展对中产阶层家庭理财的影响 | 第99-104页 |
·城镇中产阶层家庭理财现状和问题分析 | 第104-121页 |
·城镇中产阶层家庭理财现状和风险承受能力调查—以四川省为例 | 第104-110页 |
·城镇中产阶层家庭理财现状概述 | 第110-114页 |
·影响城镇中产阶层家庭理财的问题 | 第114-121页 |
·城镇中产阶层家庭理财的国际比较 | 第121-133页 |
·美国中产阶层家庭的理财状况分析 | 第121-126页 |
·欧洲中产阶层家庭理财状况分析 | 第126-128页 |
·日本中产阶层家庭理财状况分析 | 第128-130页 |
·国际中产阶层家庭理财比较 | 第130-133页 |
5. 我国城镇中产阶层家庭理财最优组合实证研究 | 第133-168页 |
·家庭理财中的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优化 | 第133-146页 |
·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的期望收益率和风险分析 | 第134-137页 |
·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的表达式及其有效前沿 | 第137-139页 |
·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的最优投资组合 | 第139-142页 |
·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的在家庭理财中的应用优化 | 第142-146页 |
·中产阶层家庭理财实证数据的的收集和分析 | 第146-162页 |
·投资工具收益率的数据收集和处理 | 第146-154页 |
·理财工具交易成本数据的收集 | 第154-159页 |
·城镇中产阶层特有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 | 第159-160页 |
·城镇中产阶层家庭风险承受能力的数据收集及处理 | 第160-162页 |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中产阶层家庭最优理财组合的构建 | 第162-168页 |
·引入交易成本的风险资产最优理财组合 | 第162-166页 |
·引入无风险资产的城镇中产阶层家庭最优理财组合的构建 | 第166-168页 |
6. 我国城镇中产阶层家庭理财策略的提出—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 | 第168-185页 |
·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城镇中产阶层家庭理财策略 | 第168-177页 |
·单身阶段理财策略 | 第168-170页 |
·新婚阶段理财策略 | 第170-172页 |
·满巢阶段理财策略 | 第172-174页 |
·空巢阶段理财策略 | 第174-175页 |
·养老阶段理财策略 | 第175-177页 |
·城镇中产阶层家庭理财策略的具体设计 | 第177-185页 |
·中产阶层家庭理财策略的设计流程 | 第177-178页 |
·案例分析—满巢阶段中产阶层家庭理财策略设计 | 第178-185页 |
7. 促进我国城镇中产阶层家庭理财健康发展的建议 | 第185-199页 |
·政府层面 | 第186-192页 |
·增加城镇中产阶层家庭可支配收入,提高理财和消费能力 | 第186-188页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城镇中产阶层居民的不确定预期 | 第188-189页 |
·规范发展理财市场,完善城镇中产阶层家庭理财外部环境 | 第189-192页 |
·金融机构层面 | 第192-195页 |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 第192页 |
·丰富理财内容,树立具有竞争优势的理财品牌 | 第192-193页 |
·加强理财产品组合创新,建立核心竞争力 | 第193-194页 |
·建立完善的信息风险披露机制,尽可能规避风险 | 第194-195页 |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高素质的理财团队 | 第195页 |
·城镇中产阶层家庭层面 | 第195-199页 |
·提高风险与监督意识,加强理财知识学习 | 第195-196页 |
·根据家庭的生命周期进行理财规划 | 第196页 |
·优化理财组合,合理分配投资 | 第196-197页 |
·理性理财,结合长中短期理财产品 | 第197页 |
·摆正心态,提升理财心理素质 | 第197-199页 |
结束语 | 第199-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11页 |
附录 | 第211-215页 |
后记 | 第215-216页 |
致谢 | 第216-218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