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7-29页 |
·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产业竞争力定义及内涵 | 第18页 |
·竞争优势论及其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论 | 第19-20页 |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 第20-24页 |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第20-22页 |
·贸易竞争力指数 | 第22页 |
·国际市场占有率 | 第22-24页 |
·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 | 第24-27页 |
·产业竞争力的新钻石模型 | 第24-25页 |
·Kim- Marion 模型 | 第25-26页 |
·王仁曾的模型 | 第26-27页 |
·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27-29页 |
3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葡萄酒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9-42页 |
·金融危机及后金融危机时代 | 第29-30页 |
·金融危机 | 第29-30页 |
·金融危机时代 | 第30页 |
·金融危机前后世界葡萄酒产业发展情况 | 第30-34页 |
·生产情况 | 第30-32页 |
·消费情况 | 第32-33页 |
·贸易情况 | 第33-34页 |
·金融危机前后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状况 | 第34-37页 |
·生产情况 | 第34-35页 |
·消费情况 | 第35-36页 |
·贸易情况 | 第36-37页 |
·金融危机对世界及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影响 | 第37-40页 |
·金融危机对新世界葡萄酒国家的影响 | 第37-39页 |
·金融危机对旧世界葡萄酒国家的影响 | 第39-40页 |
·金融危机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影响 | 第40页 |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及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趋势 | 第40-42页 |
4 基于波特模型对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 第42-59页 |
·生产要素 | 第42-52页 |
·天然资源 | 第42-48页 |
·资本资源 | 第48-49页 |
·人力资源 | 第49-51页 |
·知识资源 | 第51-52页 |
·基础设施 | 第52页 |
·需求条件 | 第52-53页 |
·相关及支持产业 | 第53-56页 |
·企业战略、市场结构和竞争对手的表现 | 第56-57页 |
·外部竞争要素 | 第57-59页 |
·政府作用 | 第57-58页 |
·文化因素 | 第58页 |
·机会 | 第58-59页 |
5 中国葡萄酒产业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7页 |
·理论模型和变量选择 | 第59-62页 |
·被解释变量选择 | 第59-61页 |
·解释变量选择 | 第61-62页 |
·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62-67页 |
·变量选择及数据处理 | 第62页 |
·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 第62-64页 |
·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6 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路径 | 第67-74页 |
·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67-70页 |
·原料生产模式落后 | 第67页 |
·产业起步晚、底子薄和消费习惯的制约 | 第67-68页 |
·资金的限制 | 第68页 |
·技术壁垒的影响 | 第68-69页 |
·进口葡萄酒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 第69页 |
·未形成规模经济,企业品牌意识差 | 第69-70页 |
·政策和战略建议 | 第70-74页 |
·政府政策 | 第70-72页 |
·建立保税区政策 | 第70页 |
·促进葡萄酒产业集群化进程 | 第70-71页 |
·技术和人才政策 | 第71页 |
·政府的责任 | 第71-72页 |
·战略建议 | 第72-74页 |
·注重葡萄产地,形成产地酒概念 | 第72页 |
·收购国外葡萄酒企业,参与全球竞争 | 第72页 |
·原料产地向西部转移 | 第72-73页 |
·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战略 | 第73页 |
·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消费群体 | 第73页 |
·循环经济模式下发展我国葡萄酒产业 | 第73-74页 |
7 结论、创新点和不足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4页 |
·创新之处 | 第74-75页 |
·不足之处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