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开发路径研究--以河北运河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第一节 研究前提:运河资源非优区的概述 | 第7-11页 |
一、运河资源非优区的概念界定 | 第7-8页 |
二、运河资源非优区的基本特征 | 第8-10页 |
三、运河资源非优区的产生原因 | 第10-11页 |
第二节 论题界定 | 第11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五节 研究的难点及可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第14-28页 |
第一节 本论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一、系统论 | 第14页 |
二、增长极理论 | 第14页 |
三、点轴系统模式 | 第14-15页 |
四、比较优势理论 | 第15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一、资源非优区开发研究 | 第15-18页 |
二、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 第18-19页 |
三、河北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河北运河总体概况 | 第20-24页 |
一、河北运河历史沿革 | 第20-22页 |
二、河北运河沿线市域概况 | 第22-24页 |
第四节 河北运河区域旅游发展SWOT分析 | 第24-28页 |
一、河北省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 第25页 |
二、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 第25-26页 |
三、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机会分析 | 第26-27页 |
四、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竞争分析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河北运河区沿线旅游资源的RMP分析 | 第28-35页 |
第一节 河北运河区沿线旅游资源评价 | 第28-32页 |
一、资源的评价方法 | 第28-29页 |
二、资源的评价结果 | 第29-31页 |
三、资源的比较分析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河北运河区沿线旅游资源市场评价 | 第32-33页 |
一、市场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二、市场分析结果 | 第33页 |
第三节 河北运河区沿线旅游资源产品分析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河北运河资源非优区的开发路径构想 | 第35-49页 |
第一节 河北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 第35-36页 |
一、坚持市场导向 | 第35页 |
二、发扬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色 | 第35页 |
三、区域整体性原则 | 第35-36页 |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6页 |
第二节 河北运河旅游资源开发思路设计 | 第36-38页 |
一、总体思路 | 第36-37页 |
二、空间格局构想 | 第37页 |
三、开发时序构想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河北运河旅游资源开发路径 | 第38-49页 |
一、彰显运河文化差异性 | 第38-42页 |
二、开发运河重点资源 | 第42-43页 |
三、加强运河城市间合作 | 第43-46页 |
四、塑造运河旅游品牌 | 第46-47页 |
五、区域联动发展 | 第47-49页 |
第五章 运河旅游开发的保障措施 | 第49-52页 |
第一节 组织与体制保障 | 第49-50页 |
一、坚持政府主导模式 | 第49页 |
二、健全领导和管理体制 | 第49-50页 |
第二节 人才保障 | 第50-52页 |
一、旅游教育 | 第50-51页 |
二、重点人才培养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2-53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52页 |
第二节 研究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
谢启 | 第57-58页 |
专家评审意见 | 第58-59页 |
答辩委员会决议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