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前言 | 第7-20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 第8-10页 |
·生物学性状 | 第8页 |
·流行病学 | 第8页 |
·致病性 | 第8-9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 | 第9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常用检测方法 | 第9-10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国标规定检测方法 | 第9-10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核酸检测方法 | 第10页 |
·LAMP概述 | 第10-20页 |
·LAMP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0-12页 |
·LAMP法引物设计原理 | 第11-12页 |
·LAMP法的基本原理 | 第12页 |
·LAMP法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12-13页 |
·LAMP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13页 |
·LAMP法的特点 | 第13-14页 |
·LAMP法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 第14-19页 |
·LAMP法在实验动物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LAMP法在实验动物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LAMP法在实验动物寄生虫检测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前景与展望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材料 | 第20-23页 |
·菌种 | 第20页 |
·实验动物 | 第20页 |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21页 |
·主要药品 | 第21-22页 |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22-23页 |
·方法 | 第23-29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保藏、活化、鉴定和培养 | 第23-24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保藏 | 第23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化 | 第23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 | 第23-24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 | 第24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平板计数法 | 第24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AxyPrep细菌基因组DNA小量试剂盒 | 第24-25页 |
·改良酚—氯仿法 | 第25页 |
·热裂解粗提基因组DNA法 | 第25页 |
·LAMP引物的设计 | 第25-26页 |
·LAMP反应体系 | 第26-27页 |
·LAMP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异性试验 | 第27页 |
·LAMP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反应条件优化 | 第27页 |
·LAMP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灵敏性试验 | 第27页 |
·LAMP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验证 | 第27-28页 |
·回归动物试验 | 第28页 |
·LAMP检测SPF级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28-2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9-43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平板计数 | 第29-30页 |
·LAMP引物的设计 | 第30-33页 |
·LAMP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异性试验 | 第33-34页 |
·LAMP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反应条件优化 | 第34-38页 |
·dNTP浓度对LAMP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 | 第34-35页 |
·Mg~(2+)浓度对LAMP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 | 第35-36页 |
·Betaine浓度对LAMP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 | 第36-37页 |
·时间对LAMP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 | 第37-38页 |
·LAMP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灵敏性试验 | 第38-39页 |
·LAMP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验证 | 第39-41页 |
·回归动物试验 | 第41-43页 |
·LAMP检测SPF级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43页 |
4 讨论 | 第43-46页 |
·建立LAMP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重要性 | 第43-44页 |
·模板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44页 |
·目的基因的选择 | 第44页 |
·LAMP法极易被污染 | 第44-45页 |
·LAMP产物可视化 | 第45页 |
·LAMP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分离培养法、PCR法的比较 | 第45-46页 |
5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