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 ·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岩画研究 | 第8-9页 |
| ·石质文物保护研究 | 第9-10页 |
|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哈密地区游牧民族岩刻画现状及病害分析 | 第13-52页 |
| ·哈密地区游牧民族岩刻画概况 | 第13-38页 |
| ·哈密市岩刻画 | 第13-24页 |
|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岩刻画 | 第24-31页 |
| ·伊吾县岩刻画 | 第31-38页 |
| ·病害现状 | 第38-44页 |
| ·开裂 | 第38-39页 |
| ·风蚀 | 第39-40页 |
| ·剥落 | 第40-41页 |
| ·生物病害(微生物及植物病害) | 第41-42页 |
| ·人为破坏 | 第42-43页 |
| ·哈密地区岩刻画主要病害特点总结 | 第43-44页 |
| ·新疆哈密地区岩刻画保存环境概况 | 第44-46页 |
| ·哈密地区岩刻画保存环境综述 | 第44页 |
| ·地质环境 | 第44-45页 |
| ·风场特性 | 第45页 |
| ·温度特征 | 第45页 |
| ·日照特征 | 第45-46页 |
| ·降雨特征 | 第46页 |
| ·湿度特征 | 第46页 |
| ·蒸发量特征 | 第46页 |
| ·病害成因分析 | 第46-50页 |
| ·水的作用 | 第46-47页 |
| ·温度的作用 | 第47页 |
| ·风力剥蚀 | 第47-48页 |
| ·生物因素 | 第48-50页 |
| ·小结 | 第50-52页 |
| 第三章 数据库的建立 | 第52-58页 |
| ·文物数据需求 | 第52-55页 |
| ·文物信息与文物数据 | 第52-53页 |
| ·文物信息和文物数据在整个文物保护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 第53-54页 |
| ·文物数据需要记录管理 | 第54-55页 |
| ·如何保存管理文物数据 | 第55-58页 |
| ·档案保存方法 | 第55页 |
| ·计算机在保存管理中的应用 | 第55-56页 |
| ·依据文物特点选择或开发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室内模拟实验 | 第58-65页 |
| ·室内老化模拟实验设计 | 第58-64页 |
| ·模拟实验样品 | 第58页 |
| ·人工气候加速老化 | 第58-60页 |
| ·冻融老化 | 第60-62页 |
| ·紫外老化 | 第62-64页 |
| ·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变黑机理探索 | 第65-76页 |
| ·岩刻画表面变黑现象 | 第65-66页 |
| ·岩石本体及黑色层成分分析 | 第66-73页 |
|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第66-68页 |
|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 | 第68-69页 |
|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 第69-71页 |
| ·微观结构分析 | 第71-73页 |
| ·黑化机理推论 | 第73-74页 |
| ·变化过程推论 | 第73页 |
| ·环境因子推论 | 第73-74页 |
| ·结论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附录(见下页) | 第77-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