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引言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背景与现状 | 第9-11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页 |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11-12页 |
·论文结构简介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高铁环境下无线通信的理论研究 | 第13-26页 |
·概述 | 第13页 |
·多径衰落 | 第13-15页 |
·多普勒效应 | 第15-17页 |
·多普勒频移 | 第15-16页 |
·多普勒效应对无线通信产生的影响 | 第16-17页 |
·对广播控制信道(BCCH: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的影响 | 第16页 |
·对频谱产生展宽的影响 | 第16-17页 |
·对快衰落的加剧作用 | 第17页 |
·传播模型的分析 | 第17-19页 |
·基本概念 | 第17页 |
·典型模型分析 | 第17-19页 |
·Okumura-Hata 传播模型介绍 | 第17-18页 |
·Okumura-Hata 传播模型计算举例 | 第18-19页 |
·相邻小区覆盖重叠距离的需求 | 第19-20页 |
·需求起因 | 第19页 |
·小区重选和越区切换 | 第19-20页 |
·信号重叠距离的计算公式 | 第20页 |
·列车车体穿透损耗 | 第20-24页 |
·车体穿透损耗的介绍 | 第20-21页 |
·掠射角与穿透损耗的关系 | 第21-23页 |
·与掠射角有关的沿线基站位置的设计 | 第23页 |
·现实环境下网络的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点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高铁环境下的无线覆盖和网络优化方案 | 第26-42页 |
·概述 | 第26页 |
·高铁无线覆盖的三种模式 | 第26-28页 |
·公网覆盖 | 第26-27页 |
·专网覆盖 | 第27页 |
·公网与专网结合的覆盖方式 | 第27-28页 |
·三种覆盖模式的差异 | 第28页 |
·高效的专网覆盖模式 | 第28-41页 |
·专网支持的两种网络接入方式 | 第29页 |
·大型专网 | 第29页 |
·小型专网 | 第29页 |
·适应各种环境的专网多样化架构 | 第29-35页 |
·宏站组网 | 第29-31页 |
·光纤直放站组网 | 第31-33页 |
·分布式系统组网 | 第33-34页 |
·宏站、分布式系统与光纤直放站的比较 | 第34-35页 |
·专网下的特殊的容量规划方式及要素 | 第35-38页 |
·话务量的预估 | 第35-37页 |
·数据业务的预估 | 第37-38页 |
·容量规划的要素归纳 | 第38页 |
·特殊地理环境下为提高网络效果的专网覆盖 | 第38-41页 |
·火车站环境 | 第38-39页 |
·隧道环境 | 第39-40页 |
·桥梁环境 | 第40页 |
·特殊地理环境下专网覆盖的小结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工程应用实例分析 | 第42-85页 |
·概述 | 第42页 |
·京沪高铁沧州段 2/3G 专网与公网覆盖效果的对比 | 第42-64页 |
·沧州段的概述 | 第42-43页 |
·覆盖方案介绍 | 第43-46页 |
·多模拉远覆盖(专网覆盖模式) | 第43-44页 |
·宏站覆盖(沿线公网覆盖模式) | 第44-45页 |
·同路段多模拉远和宏站覆盖的预期对比 | 第45-46页 |
·多模拉远覆盖和宏站覆盖各性能参数的路测分析 | 第46-64页 |
·WCDMA 网导频信号强度和导频信号质量的对比 | 第47-52页 |
·HSUPA 上传速率、HSDPA 下载速率和 HSDPA 信道质量的对比 | 第52-59页 |
·GSM 信号强度和语音质量的对比 | 第59-64页 |
·沧州段 2/3G 路测小结 | 第64页 |
·沪杭高铁 WCDMA 系统的专网方案及网络优化 | 第64-83页 |
·沪杭高铁概述 | 第64页 |
·沪杭高铁的异频组网方案 | 第64-76页 |
·WCDMA 的频点规划 | 第64-65页 |
·方案介绍 | 第65-68页 |
·WCDMA 网络优化前后各指标分析 | 第68-76页 |
·沪杭高铁 WCDMA 的网络优化工具及方案 | 第76-83页 |
·天线调整 | 第76-78页 |
·参数优化 | 第78-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未来展望 | 第85-87页 |
·全文总结 | 第85页 |
·结论 | 第85页 |
·研究成果 | 第85页 |
·未来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93页 |
附件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