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芪椿皮汤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临床研究 | 第9-20页 |
| 一、 临床资料 | 第9-15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9页 |
| (二) 西医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三) 活动期内镜下黏膜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 第10页 |
| (四) 中医关于本病的诊断标准 | 第10-12页 |
| (五)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 第12页 |
| (六) 各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 第12-15页 |
| 二、 治疗方法 | 第15页 |
| (一) 方药组成 | 第15页 |
| (二) 用药方法 | 第15页 |
| (三) 治疗疗程 | 第15页 |
| 三、 观察指标与方法 | 第15-16页 |
| (一) 疗效性指标 | 第15页 |
| (二) 安全性指标 | 第15-16页 |
| (三) 观察方法 | 第16页 |
| 四、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6-17页 |
| (一) 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第16页 |
| (二) 主要症状的疗效评价 | 第16页 |
| (三)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16-17页 |
| (四) 电子结肠镜下黏膜图像疗效评定标准 | 第17页 |
| 五、 统计学处理 | 第17页 |
| 六、 治疗结果 | 第17-19页 |
| (一)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第17页 |
| (二) 两组中医证候治疗前后积分的比较 | 第17-18页 |
| (三)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18页 |
| (四) 两组主要症状疗效的比较 | 第18页 |
| (五) 两组结肠镜检查黏膜像的比较 | 第18-19页 |
| 七、 不良反应 | 第19页 |
| 八、 随访 | 第19-20页 |
| 讨论 | 第20-31页 |
| 一、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第20-21页 |
| (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20-21页 |
| (二) 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概况 | 第21页 |
| 二、 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第21-24页 |
| (一)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2-23页 |
| (二)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治则治法的认识 | 第23-24页 |
| 三、 方药分析 | 第24-28页 |
| (一) 芍芪椿皮汤的方解 | 第24-25页 |
| (二) 芍芪椿皮汤药物分析 | 第25-28页 |
| (三) 美沙拉秦缓释颗粒剂(艾迪莎)的作用分析 | 第28页 |
| 四、 疗效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 (一) 临床综合疗效的比较 | 第28页 |
| (二) 主要症状的改善的比较 | 第28-29页 |
| (三) 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改善的比较 | 第29页 |
| (四) 中医证候疗效改善的比较 | 第29页 |
| (五) 肠镜下黏膜病变改善的比较 | 第29页 |
| (六) 随访 | 第29页 |
| 五、 芍芪椿皮汤内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探讨 | 第29-31页 |
| (一) 免疫调节作用 | 第29页 |
| (二) 抗菌、抗炎、抗溃疡作用 | 第29-30页 |
| (三) 对肠道平滑肌的影响 | 第30页 |
| (四) 缓急止痛 | 第30页 |
| (五) 调节血液系统 | 第30页 |
| (六) 修复肠道粘膜,祛腐生肌 | 第30-31页 |
| 结语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 综述 | 第35-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附录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发表论文 | 第44-47页 |
| 详细摘要 | 第47-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