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导论 | 第10-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 | 第11-13页 |
·关于乡村群体性事件的研究 | 第13-15页 |
·关于网络治理的研究 | 第15页 |
·关于国外网络治理的研究 | 第15-16页 |
·研究述评 | 第16页 |
·研究设计 | 第16-21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7-18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 互联网在乡村群体性事件中治理作用的理论分析 | 第21-33页 |
·中国乡村群体性事件概述 | 第21-24页 |
·概念及特征 | 第21页 |
·性质 | 第21-22页 |
·原因 | 第22-24页 |
·促进互联网治理作用发挥的因素 | 第24-26页 |
·互联网在乡村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分析 | 第26-29页 |
·互联网对乡村民主的丰富 | 第26-27页 |
·联网对利益集团的制衡 | 第27-28页 |
·联网治理对社会矛盾的缓和 | 第28-29页 |
·制约互联网治理作用发挥的因素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乡村群体性事件与互联网治理的实证分析 | 第33-46页 |
·H省乡村群体性事件的概况 | 第33-35页 |
·表现形式 | 第33页 |
·类型 | 第33-34页 |
·主要诱因 | 第34-35页 |
·邓玉娇事件 | 第35-42页 |
·邓玉娇事件发展始末 | 第35-37页 |
·互联网在邓玉娇事件中的治理功能 | 第37-39页 |
·启示:利用互联网实现网络治理 | 第39-42页 |
·其他相似事件的分析 | 第42-44页 |
·石首事件 | 第42-43页 |
·黄石“8·6”事件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页 |
·本章总结 | 第44-46页 |
4 互联网在乡村群体性事件中治理功能的对策建议 | 第46-50页 |
·以知识分子为主导,以国家政策为支撑,丰富乡村互联网学习 | 第46页 |
·坚持可导不可激和可散不可聚的原则 | 第46-47页 |
·利用互联网搭建对话平台,抢占舆情主动权 | 第47-48页 |
·以互联网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利益整合机制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研究结论与研究的局限性 | 第50-51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0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