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第8-10页 |
·井间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8-9页 |
·流场法测漏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论文内容安排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流场法测漏原理 | 第11-17页 |
·基本思路 | 第11-12页 |
·水流场和电流场的理论研究 | 第12-15页 |
·水流场关系式的推导 | 第12-13页 |
·电流场关系式的推导 | 第13-14页 |
·水流场和电流场的相似性 | 第14-15页 |
·井间拟流场测漏技术 | 第15-17页 |
第三章 基于ANSYS的不同电极系井间拟流场正演模拟 | 第17-26页 |
·有限元软件ANSYS简介 | 第17-21页 |
·ANSYS有限元软件的发展与现状 | 第17页 |
·ANSYS软件平台的简介 | 第17-18页 |
·ANSYS建模与网格划分 | 第18-20页 |
·ANSYS电磁场分析 | 第20-21页 |
·有限元法简介 | 第21-22页 |
·模型计算与分析 | 第22-26页 |
·梯度电极系 | 第23-24页 |
·电位电极系 | 第24-26页 |
第四章 井间拟流场测漏在顾桂矿隐伏构造带的应用 | 第26-48页 |
·XLZE1与XLZE2之间测漏结果分析 | 第27-34页 |
·第一轮测漏(煤层对灰岩含水层)钻孔XLZE1—XLZE2异常分析 | 第27-31页 |
·第二轮测漏(灰岩含水层之间)钻孔XLZE1—XLZE2异常分析 | 第31-34页 |
·小结 | 第34页 |
·XLZM1与XLZM2之间测漏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第一轮(灰岩含水层对煤系地层)钻孔XLZM2—XLZM1异常分析 | 第35-36页 |
·第二轮(灰岩含水层之间)钻孔XLZM1—XLZM2异常分析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XLZL1与XLZL2之间测漏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第一轮XLZL2孔煤系对XLZL1孔灰岩异常分析 | 第38-40页 |
·第二轮XLZL1孔灰岩对XLZL2孔灰岩异常分析 | 第40-41页 |
·钻孔XLZL1—XLZL2层位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页 |
·XLZK2与XLZK3之间测漏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第一轮测漏—钻孔XLZK3煤系地层对钻孔XLZK2灰岩地层异常分析 | 第42-43页 |
·第二轮钻孔XLZK2灰岩地层对钻孔XLZK3煤系及灰岩地层异常分析 | 第43-45页 |
·钻孔XLZK2—XLZK3层位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6页 |
·存在问题 | 第46页 |
·建议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 第48-49页 |
·总结 | 第48页 |
·不足与建议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