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引大济湟”工程TBM卡机段围岩大变形特性及扩挖洞室支护方案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2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软岩及围岩大变形机制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软岩大变形支护设计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2-31页 |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地层岩性 | 第23-24页 |
·隧址区地质构造 | 第24-26页 |
·区域稳定性 | 第26-28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8页 |
·地应力场特征 | 第28-29页 |
·围岩分段及地质分类 | 第29-31页 |
第3章 扩挖洞段围岩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 第31-47页 |
·试验目的及现场取样工作介绍 | 第31-32页 |
·矿物成分及基本物性指标 | 第32-36页 |
·物质组成——X 射线粉晶衍射分析 | 第32-34页 |
·基本物理参数 | 第34-36页 |
·力学性质指标 | 第36-44页 |
·灰绿色断层泥力学性质指标 | 第36-40页 |
·紫红色碎裂岩力学性质指标 | 第40-44页 |
·膨胀性试验 | 第44页 |
·围岩参数的确定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围岩大变形类型与机制分析 | 第47-57页 |
·围岩大变形破坏特征及模式 | 第47-51页 |
·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 第48-51页 |
·围岩大变形破坏模式 | 第51页 |
·围岩大变形机制分析研究 | 第51-55页 |
·围岩大变形与地应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52-53页 |
·围岩大变形与软岩膨胀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围岩大变形与岩体结构的相关性 | 第54页 |
·围岩大变形与地下水作用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55页 |
·引大济湟 TBM 卡机段围岩大变形机制分析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围岩大变形的预测分析 | 第57-73页 |
·围岩大变形的理论分析预测 | 第57-66页 |
·围岩应力与变形的线弹性分析 | 第58-60页 |
·围岩应力与变形的弹塑性分析 | 第60-66页 |
·理论变形预测结果 | 第66页 |
·围岩大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 第66-72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66-68页 |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68-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扩挖洞室支护方案研究 | 第73-87页 |
·TBM 修修复及改造造工程简简介 | 第73页 |
·围岩大变形支护设计原则及常用支护措施 | 第73-79页 |
·围岩大变形支护原则 | 第74-75页 |
·围岩大变形常用支护措施 | 第75-79页 |
·扩挖洞室支护方案 | 第79-82页 |
·TBM 扩挖洞室现场支护方案 | 第79-82页 |
·现场支护方案的评价 | 第82页 |
·扩挖洞室监控量测与信息反馈 | 第82-85页 |
·监控量测的目的及设计原则 | 第82-84页 |
·监测工程布置 | 第84-85页 |
·监测成果的分析和反馈 | 第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2-93页 |
附件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