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

当前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住居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13页
1 绪论第13-27页
   ·研究的背景第13-18页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第13-14页
     ·流动人口的居住趋势第14-17页
     ·当前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研究的意义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8-20页
     ·研究的意义第18-19页
     ·研究对象第19-2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1页
   ·流动人口住居的相关概念第21-23页
     ·流动人口第21-22页
     ·低收入阶层的界定第22-23页
     ·住居学的涵义第23页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23-26页
     ·研究方法第23-25页
     ·研究框架第25-26页
   ·小结第26-27页
2 我国流动人口的居住现状与居住需求研究第27-51页
   ·流动人口居住现状分析第27-38页
     ·流动人口的住房来源第27页
     ·居住模式与空间分布第27-30页
     ·流动人口的住房类型研究第30-34页
     ·流动人口聚集区居住环境分析第34-38页
   ·当前流动人口住区的建设情况第38-42页
     ·杭州邻里小区第38-39页
     ·杭州新雁公寓第39-42页
   ·流动人口的住房需求第42-49页
     ·居住者需求的基本要求第42-43页
     ·家庭结构对住房需求的影响第43-44页
     ·生活方式和住房需求的影响第44-48页
     ·确定流动人口最低居住标准第48-49页
   ·小结第49-51页
3 各国公共住宅建设经验和启示第51-63页
   ·各国公共住宅的建设背景第51-52页
   ·各国公共住宅制度简介第52-53页
     ·新加坡组屋的民族融合政策第52-53页
     ·美国可支付住宅的混合建设第53页
   ·各国公共住宅建设经验和启示第53-62页
     ·香港公屋建设的历程和启示第53-56页
     ·新加坡组屋建设的历程和启示第56-59页
     ·日本公营住宅的发展历程第59-62页
   ·小结第62-63页
4 流动人口住居问题的改善策略第63-75页
   ·政策层面的改观第63-65页
     ·流动人口住房政策的现状第63页
     ·户籍制度改革第63页
     ·建立流动人口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第63-65页
     ·建立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的负责机构第65页
     ·建立完善的租赁住房市场第65页
   ·推行多元化的安置模式第65-67页
     ·分散安置模式第65-66页
     ·集中式安置模式第66-67页
   ·流动人口住宅来源的多元化途径第67-71页
     ·结合城中村的改建第67-68页
     ·城市中旧建筑的再利用第68-70页
     ·兴建流动人口住宅第70-71页
   ·流动人口住宅的开发建设策略第71-73页
     ·流动人口住宅的多元化建设模式第71页
     ·流动人口住宅的开发路线第71-73页
   ·小结第73-75页
5 “住有所居、共融共生”流动人口住居模式设计探讨第75-113页
   ·城市层面的探讨第75-78页
     ·“有机混合”的居住模式第75-76页
     ·“大分散、小集中”的建设模式第76-78页
     ·选择公共交通便捷的区段第78页
   ·住区层面的探讨第78-87页
     ·“边缘人”与住区归属感、认同感的营造第78-82页
     ·“文化差异”与交往空间设计第82-86页
     ·“内向性”与社区凝聚力创造第86-87页
   ·住宅层面的探讨第87-106页
     ·流动人口住宅楼栋类型的选择第87-91页
     ·流动人口住宅套型设计第91-97页
     ·“流动性”与住宅适应性设计第97-106页
   ·实例研究第106-111页
     ·重庆可出租住宅设计第106-109页
     ·杭州滨江外来人员公寓第109-111页
   ·小结第111-113页
6 结语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19页
附录第119-121页
 A. 杭州保亭村流动人口居住现状与居住需求调查问卷第119-121页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性能变压器式消弧线圈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双质量飞轮形状约束的非线性扭矩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