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果树病虫害论文--仁果类病虫害论文--苹果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

采后苹果与炭疽菌的相互作用及病害控制机理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7-43页
   ·苹果采后炭疽菌的研究进展第18-20页
     ·病原菌分类第18-19页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第19页
     ·炭疽菌的侵入结构及其过程第19-20页
   ·病原真菌致病机制第20-24页
     ·细胞壁降解酶第20-23页
     ·其他致病因子第23-24页
   ·植物抗病机制第24-29页
     ·植物抗病机制概述第24-25页
     ·真菌细胞壁降解酶第25-26页
     ·寄主主要防御酶第26-28页
     ·与寄主抗性有关的生化物质第28-29页
   ·苹果采后炭疽病控制技术第29-34页
     ·采前病菌的防治技术第29页
     ·贮藏方法第29页
     ·化学防治第29-30页
     ·生物防治第30-34页
     ·物理防治第34页
   ·苹果炭疽菌分子鉴定和检测及其致病性分子变异第34-38页
     ·rDNA序列差异分析第34-36页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第36-37页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第37页
     ·ISSR标记第37-38页
   ·离子束生物工程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简介第38页
   ·磁生物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简介第38-39页
   ·论文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第39-43页
第二章 苹果采后炭疽菌生理生态学的研究第43-58页
   ·引言第43页
   ·材料与方法第43-46页
     ·材料第43页
     ·试验方法第43-46页
   ·结果与分析第46-55页
     ·温度对苹果炭疽菌的影响第46-49页
     ·湿度对苹果炭疽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49-50页
     ·pH值对苹果炭疽菌生长的影响第50-51页
     ·潜伏侵染概率的测定第51页
     ·毒素的测定第51-52页
     ·接种方式和接种量对病害发展的影响第52-53页
     ·温度对病斑扩展速率的影响第53-54页
     ·湿度与病斑扩展速率的关系第54-55页
     ·接种浓度对苹果炭疽病菌潜伏(育)期的影响第55页
   ·讨论第55-56页
   ·小结第56-58页
第三章 苹果采后炭疽病化学防治及控病机理研究第58-83页
   ·引言第58页
   ·材料与方法第58-62页
     ·材料第58-59页
     ·试验方法第59-62页
   ·结果与分析第62-76页
     ·杀菌剂对苹果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第62-63页
     ·杀菌剂对苹果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第63页
     ·杀菌剂对苹果炭疽菌芽管伸长的影响第63-64页
     ·混剂对苹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第64页
     ·化学药剂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制效果第64-66页
     ·丙环唑微胶囊剂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制效果第66-67页
     ·混剂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制效果第67-68页
     ·钙盐对苹果炭疽病防治的作用机理第68-73页
     ·热处理与药剂结合对苹果炭疽病的控制效果第73-74页
     ·生防菌与杀菌剂配合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制效果第74-75页
     ·不同浓度苯氧菌酯对采后苹果果实POD和PPO的诱导作用第75页
     ·不同药剂处理采后苹果果实后POD和PPO活性的变化第75-76页
   ·讨论第76-81页
     ·杀菌剂单剂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第76-78页
     ·混剂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第78页
     ·枯草芽孢杆菌与杀菌剂结合对采后苹果炭疽病的控制效果第78-79页
     ·钙盐防治第79-80页
     ·综合防治技术第80页
     ·不同药剂处理采后苹果果实后POD和PPO活性的变化第80-81页
   ·小结第81-83页
     ·化学农药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第81页
     ·钙盐对病原菌的作用方式第81-82页
     ·加热与药剂结合对病害的控制第82页
     ·化学杀菌剂与生防菌配合对苹果采后炭疽病的控制效果第82-83页
第四章 苹果采后炭疽病生物防治及控病机理研究第83-115页
   ·引言第83-84页
   ·材料与方法第84-89页
     ·材料第84页
     ·试验方法第84-89页
   ·结果与分析第89-110页
     ·离子注入枯草芽孢杆菌高效拮抗菌的诱变与筛选第89-95页
     ·枯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生长和发酵条件研究第95-97页
     ·突变菌株培养基的优化研究第97-104页
     ·突变菌株BS80-6最佳发酵条件研究第104-107页
     ·枯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对苹果炭疽病菌抗病机制研究第107-108页
     ·突变菌株抗菌作用对寄主防御酶酶活性的影响第108-110页
   ·讨论第110-112页
     ·离子注入枯草芽孢杆菌高效突变菌株的诱变与筛选第110-111页
     ·离子注入枯草芽孢杆菌遗传稳定性的研究第111页
     ·离子注入枯草芽孢杆菌生长和发酵条件的研究第111-112页
     ·枯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对苹果炭疽病菌抗菌机制研究第112页
   ·小结第112-115页
     ·离子注入枯草芽孢杆菌的诱变与筛选第112-113页
     ·枯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研究第113页
     ·枯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的生长和发酵条件研究第113页
     ·枯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对苹果炭疽病菌抗菌机制研究第113-115页
第五章 苹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筛选及控病作用研究第115-143页
   ·引言第115-116页
   ·材料与方法第116-121页
     ·材料第116-117页
     ·试验方法第117-121页
   ·结果与分析第121-136页
     ·低毒性菌株的筛选第121-122页
     ·低毒性菌株对苹果炭疽病的控制效果第122-125页
     ·苹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第125-131页
     ·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第131-133页
     ·苹果果实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第133-136页
     ·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第136页
   ·讨论第136-140页
     ·低毒菌株的筛选第136-137页
     ·低毒菌株和virulence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第137-138页
     ·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第138-139页
     ·真菌细胞壁降解酶第139页
     ·寄主主要防御酶第139-140页
   ·小结第140-143页
     ·低毒菌株的筛选第140页
     ·低毒性菌株对苹果炭疽病的控制效果第140页
     ·低毒菌株和强毒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第140-141页
     ·低毒菌株和强毒菌株接种苹果引起酶活性变化的比较第141-142页
     ·果实中可溶性总糖的含量的变化第142-143页
第六章 采后苹果与炭疽菌相互作用及生理机制研究第143-165页
   ·引言第143-144页
   ·材料与方法第144-148页
     ·材料第144页
     ·试验方法第144-148页
   ·结果与分析第148-157页
     ·品种抗病性鉴定第148页
     ·苹果炭疽菌致病机制研究第148-151页
     ·苹果果实提取液对炭疽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第151页
     ·不同苹果品种对炭疽菌的抗性机制研究第151-157页
   ·讨论第157-162页
     ·苹果炭疽菌致病生理生化机制第157-159页
     ·不同品种苹果对炭疽菌的抗性生理生化机制第159-162页
   ·小结第162-165页
     ·品种抗病性鉴定第162页
     ·苹果炭疽菌致病机制研究第162-163页
     ·苹果果实提取液对炭疽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第163页
     ·不同品种苹果对炭疽菌的抗性机制研究第163-165页
第七章 苹果炭疽菌分子鉴定及致病性分子变异研究第165-181页
   ·引言第165页
   ·材料与方法第165-172页
     ·实验材料第165-166页
     ·实验方法第166-172页
   ·结果与分析第172-178页
     ·苹果炭疽菌分子鉴定和检测第172-176页
     ·苹果炭疽菌分子变异初步研究第176-178页
   ·讨论第178-180页
   ·小结第180-181页
第八章 总结第181-188页
   ·论文研究的结果总结第181-184页
     ·苹果采后病害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的研究第181页
     ·苹果采后炭疽病化学防治及控病机理的研究第181-182页
     ·苹果采后炭疽病生物防治及控病机理的研究第182-183页
     ·苹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筛选及控病作用的研究第183页
     ·采后苹果与炭疽菌相互作用及生理机制研究第183-184页
     ·苹果炭疽菌分子鉴定及致病性分子变异的研究第184页
   ·研究的前景第184-187页
     ·进行苹果炭疽病早期诊断第184-185页
     ·开发与环境相容好、高效、低毒、使用安全、对仓储苹果无污染,不影响外观 和风味的新农药、新剂型和使用技术第185页
     ·生物防治是控制果蔬产品采后病害的新途径第185-186页
     ·低毒性菌株在病害防治上的应用第186页
     ·抗病品种的利用第186页
     ·综合防治技术第186-187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187-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197页
致谢第197-198页
作者简介第198-199页
博士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99-200页

论文共2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强啡肽原基因和多巴胺D2受体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分析
下一篇:宫颈鳞癌3、4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与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