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延安诗歌的创作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四十年代视野中的延安诗歌 | 第9-10页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后期延安诗歌 | 第10-12页 |
·本文研究范围与方法 | 第12-14页 |
1 后期延安诗歌的历史转向 | 第14-23页 |
·历史的转型 | 第15-18页 |
·文学创作的“趋向转变” | 第16-17页 |
·创作主体的“理念更新” | 第17-18页 |
·时代的构成 | 第18-21页 |
·战斗的史诗 | 第18-20页 |
·群众的代言 | 第20-21页 |
·别样的情思 | 第21-23页 |
2 延安文艺体制下的新创作 | 第23-28页 |
·形式的大众化传播 | 第23-25页 |
·语言的大众化流行 | 第25页 |
·从非文化遗产再看大众化 | 第25-28页 |
3 个性化的转变 | 第28-38页 |
·何其芳:挥别浑厚深沉,迈向乐观明快 | 第28-33页 |
·挥别过去与翘首延安 | 第29-30页 |
·心灵呈现的“夜歌” | 第30-32页 |
·后期延安道路的转向 | 第32-33页 |
·艾青:拜别忧郁伤感,迎接欢快喜悦 | 第33-38页 |
·初到延安与“漫谈风波” | 第34-35页 |
·个人与时代关系的繁复性 | 第35-36页 |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转变 | 第36-38页 |
4 走向当代的诗歌 | 第38-44页 |
·延安诗歌的“自然”分裂 | 第39-40页 |
·“延安”意象的转换 | 第40-43页 |
·土地意象:从灰暗阴沉到明朗轻快 | 第40-42页 |
·太阳意象:从渺茫失望到豁达欢畅 | 第42-43页 |
·延安诗歌的当代继承 | 第43-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