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美国“法庭之友”制度概述 | 第13-21页 |
第一节 “法庭之友”的含义及起源 | 第13-14页 |
一、“法庭之友”的含义 | 第13页 |
二、美国“法庭之友”制度的起源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美国“法庭之友”的发展历程 | 第14-16页 |
一、初步确立阶段 | 第14-15页 |
二、发展阶段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美国“法庭之友”制度盛行的背景因素 | 第16-18页 |
一、对抗制诉讼结构 | 第16-17页 |
二、遵循先例的裁判制度 | 第17-18页 |
第四节 主要的法律规定 | 第18-19页 |
一、对书状作用的规定 | 第18页 |
二、程序方面的规定 | 第18页 |
三、披露书状利益指向的规定 | 第18-19页 |
第五节 “法庭之友”的类型 | 第19-21页 |
一、政府充当“法庭之友” | 第19页 |
二、私人或利益集团充当“法庭之友”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美国“法庭之友”制度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 第21-31页 |
第一节 美国“法庭之友”制度的价值 | 第21-28页 |
一、从法院的角度看“法庭之友”制度的价值 | 第21-24页 |
二、从当事人的角度看“法庭之友”制度的价值 | 第24-26页 |
三、从民众的角度看“法庭之友”制度的价值 | 第26-28页 |
第二节 美国“法庭之友”制度的局限性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借鉴美国“法庭之友”制度完善我国专家法律意见书制度 | 第31-41页 |
第一节 专家法律意见书概述 | 第32-34页 |
一、专家法律意见书的概念 | 第32页 |
二、专家法律意见书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 第32-33页 |
三、专家法律意见书的运作方式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专家法律意见书运作中存在的缺陷 | 第34-36页 |
一、宏观层面 | 第34-35页 |
二、微观层面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借鉴美国“法庭之友”制度的可行性 | 第36-38页 |
第四节 专家法律意见书的规范 | 第38-41页 |
一、主体上的规范 | 第38-39页 |
二、内容上的规范 | 第39-40页 |
三、启动程序上的规范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