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3页 |
·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课题相关背景介绍 | 第13-15页 |
·植物内生菌 | 第13页 |
·常见的植物内生真菌种类与繁殖特性 | 第13-14页 |
·内生真菌产与寄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生物活性物质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蒲公英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5-16页 |
·内生真菌的形态学及种属鉴定 | 第16-17页 |
·细菌耐药性机制及中草药消除耐药性质粒 | 第17-18页 |
·内生真菌产抗菌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内生真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 | 第20-21页 |
·活性成分的结构解析 | 第21页 |
·选题依据及论文设计思路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内生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23-38页 |
·试验材料 | 第23-26页 |
·菌株 | 第2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培养基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5-26页 |
·PCR 引物 | 第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31页 |
·内生真菌的活化 | 第26页 |
·内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26页 |
·内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6-30页 |
·内生真菌生理生化测定试验 | 第30-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内生真菌形态学观察 | 第31-32页 |
·内生真菌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32-33页 |
·PG23 ITS 片段 PCR 扩增结果 | 第33页 |
·PCR 扩增产物切胶回收纯化检测电泳图 | 第33页 |
·重组质粒鉴定 | 第33-34页 |
·rDNA-ITS 序列测序 | 第34页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4-35页 |
·内生真菌生理生化特性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内生真菌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38-55页 |
·试验材料 | 第38-39页 |
·供试菌种与指示菌种 | 第38页 |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 第3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8页 |
·主要试剂 | 第38-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2页 |
·孢子悬液制备 | 第39页 |
·发酵培养 | 第39页 |
·抑菌实验 | 第39-40页 |
·培养基单因素试验 | 第40-41页 |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各因素最佳水平 | 第41页 |
·蒲公英内生真菌发酵条件优化 | 第41-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53页 |
·碳源及其最佳水平的选择 | 第42-43页 |
·氮源及其最佳水平的选择 | 第43-45页 |
·蒲公英浸汁比例优化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最佳水平 | 第46-48页 |
·最优培养基的确定 | 第48-50页 |
·发酵条件优化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第四章 蒲公英内生真菌菌株活性物质研究 | 第55-78页 |
·试验材料 | 第55-56页 |
·菌种 | 第55页 |
·培养基 | 第55页 |
·实验药品及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55-5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6-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63页 |
·发酵液的制备 | 第57页 |
·抑菌活性物质的特性初步研究 | 第57-59页 |
·抑菌活性物质成分的鉴定 | 第59-60页 |
·抗菌物质的初步分离 | 第60-61页 |
·乙酸乙酯提取物的硅胶柱层析 | 第61-63页 |
·气质联用(GC-MS)结构分析 | 第63页 |
·蒲公英内生菌发酵产物与宿主植物成分相似性研究 | 第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76页 |
·抑菌活性物质的特性 | 第63-68页 |
·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初步鉴定 | 第68-69页 |
·抑菌活性成分的极性分离 | 第69页 |
·乙酸乙酯相活性物质的硅胶柱层析 | 第69-73页 |
·结晶产物气质联用(GC-MS)分离和结构解析 | 第73-76页 |
·蒲公英内生真菌发酵液中有效活性物质与宿主植物有效成分相似性的研究 | 第76页 |
·讨论 | 第76-7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个人简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