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第一章 人类平等观的理论溯源 | 第12-22页 |
第一节 早期社会的平等形式体现 | 第12-14页 |
一、 原始社会 | 第12-13页 |
二、 古希腊时期 | 第13-14页 |
第二节 资产阶级代表平等观的系统化 | 第14-18页 |
一、 洛克 | 第14-15页 |
二、 卢梭 | 第15-18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继承与批判 | 第18-20页 |
一、 康德 | 第18-19页 |
二、 黑格尔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发展与升华 | 第22-36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萌芽 | 第22-23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发展 | 第23-29页 |
一、 平等是一种历史产物 | 第23页 |
二、 按劳分配中的权利平等 | 第23-27页 |
三、 从异化现象中生成的经济平等 | 第27-29页 |
第三节 马克思的平等观的升华——共产主义 | 第29-34页 |
一、普鲁东的永恒公平原则和拉萨尔主义的“平等工资论” | 第29-32页 |
二、 平等与共产主义的辩证关系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研究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 | 第36-46页 |
第一节 平等的文化教育制度是国家未来的保障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权利平等是社会和谐的要件 | 第37-39页 |
第三节 经济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第39-43页 |
一、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 第39-41页 |
二、 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