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9-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概述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第二部分 滕州职教中心学生流失状况调查 | 第14-19页 |
一、学校基本情况 | 第14页 |
二、滕州职教中心学生流失状况及其影响 | 第14-19页 |
(一) 学生流失状况 | 第14-17页 |
(二) 学生流失造成的影响 | 第17-19页 |
第三部分 中职学生流失的成因追溯 | 第19-30页 |
一、社会因素 | 第19-21页 |
(一) 教育主管部门仍然存在重普高轻职教的现象 | 第19页 |
(二)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 第19-20页 |
(三)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 第20-21页 |
(四) 行业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 | 第21页 |
二、学校因素 | 第21-25页 |
(一) 招生宣传虚高 | 第21-22页 |
(二) 生源质量不佳 | 第22页 |
(三) 教学安排不尽合理 | 第22页 |
(四) 班主任工作不到位,学生管理不善 | 第22-23页 |
(五) 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不足 | 第23-24页 |
(六) 教学设施不足 | 第24-25页 |
三、家庭因素 | 第25-26页 |
(一) 家庭教育的缺失 | 第25页 |
(二) 父母教育观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三) 家庭经济的困难 | 第26页 |
四、学生自身因素 | 第26-30页 |
(一) 生源质量下降,学习缺乏目标,厌倦学习 | 第26-27页 |
(二) 学生对中职学校失去了神秘感和新鲜感 | 第27页 |
(三) 学生层次不齐 | 第27页 |
(四) 同学间拉帮结派 | 第27-28页 |
(五) 个体就业期望值不高 | 第28-30页 |
第四部分 降低中职学生流失率的基本策略 | 第30-49页 |
一、政府重视,政策支持,把职业教育逐步纳入义务教育之中 | 第30页 |
二、强化引导,出台措施,突出优势,打牢生源基础 | 第30-34页 |
(一) 实行分层次教学,扩大对口招生比例 | 第30-31页 |
(二) 加强职业教育宣传的力度,制定“吸优助困”政策 | 第31-32页 |
(三) 抓好新生入学教育,使其尽快适应中专生活 | 第32-34页 |
三、狠抓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第34-46页 |
(一) 转变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 第34-35页 |
(二)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 第35-36页 |
(三) 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 第36-38页 |
(四) 改革评价机制,实施替代学分与过程学分 | 第38-39页 |
(五) 拓宽办学思路,完善设备加大投入 | 第39-42页 |
(六) 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安全、文明、和谐多彩的学习生活环境 | 第42-44页 |
(七) 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 第44-46页 |
四、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拓展就业渠道 | 第46-49页 |
(一) 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 | 第46-47页 |
(二) 强化就业创业教育 | 第47-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
注释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