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南海西部新近系生物礁碳酸盐岩孔渗层变化与成因特征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0 前言第11-13页
1 绪论第13-17页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第13页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3-15页
   ·研究内容及开展工作第15-17页
2 区域地质概况第17-36页
   ·南海地质背景第17-21页
     ·南海地形地貌第17-19页
     ·南海构造演化特征第19页
     ·南海新生代沉积盆地第19-21页
   ·生物礁研究现状第21-24页
     ·生物礁的形成条件第21-22页
     ·生物礁定义第22-23页
     ·生物礁的分类第23-24页
   ·研究区概况第24-29页
     ·西沙海域东部岛礁区-西沙群岛第24-26页
     ·西沙生物礁的主要类型第26-29页
   ·岛礁区钻井资料第29-36页
3 西沙岛礁沉积岩石学特征第36-50页
   ·表层特征第36-37页
   ·礁序列矿物相特征第37-48页
     ·X 射线衍射分析第37-42页
     ·薄片鉴定成果第42-46页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第46-48页
   ·矿物相分析与白云石化机理第48-50页
4 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物性特征第50-55页
   ·孔渗性测试原理与结果第50-52页
     ·孔隙度测试原理第50页
     ·渗透率测试原理第50-51页
     ·孔渗性测试结果第51-52页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第52-55页
5 西沙海域新近系礁相储层白云岩的形成与演化第55-65页
   ·南海沉积盆地不同生物礁类储层的特征第55-56页
   ·南海生物礁碳酸盐岩的成岩环境第56-58页
   ·碳酸盐岩白云石化作用的主要成因模式第58-61页
     ·近地表白云岩化作用模式第58-59页
       ·萨布哈模式第58-59页
       ·渗透回流模式第59页
       ·混合水模式第59页
     ·中—深埋藏白云岩化作用模式第59-60页
       ·压实驱动模式第59页
       ·构造挤压模式第59-60页
       ·地形补给模式第60页
       ·热对流模式第60页
     ·热液白云岩化作用第60页
     ·微生物白云岩化作用模式第60-61页
   ·研究区的白云化模式第61-65页
6 结论第65-67页
   ·主要结论第65-66页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需要的工作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4页
致谢第74-75页
个人简历第75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页
参加过的研究项目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名空间路由研究和源管理路由算法的分析与建模
下一篇:基于USB技术的OTDR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