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30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5页 |
·我国高校设备资源共享现状 | 第10-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6页 |
·理论基础研究 | 第15-21页 |
·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21-26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2 高校内部仪器设备资源共享行为博弈分析 | 第30-46页 |
·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行为模式分析 | 第30-33页 |
·仪器设备资源共享行为的归类分析 | 第30-31页 |
·仪器设备资源共享行为管理模式 | 第31-32页 |
·共享激励机制的作用机理 | 第32-33页 |
·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行为的静态博弈与演化博弈 | 第33-41页 |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静态博弈 | 第33-36页 |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演化博弈 | 第36-41页 |
·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内部共享激励机制特征 | 第41-46页 |
·共享激励机制特征 | 第41-42页 |
·共享激励机制设计的关键要素 | 第42-43页 |
·共享激励机制设计路径 | 第43-46页 |
3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仪器设备资源内部共享激励机制 | 第46-65页 |
·完全信息条件下共享激励机制设计 | 第46-53页 |
·基本假设 | 第46-47页 |
·基本激励模型与相关函数 | 第47-50页 |
·二级院系不同风险态度下的激励模型讨论 | 第50-51页 |
·共享激励模型最优化分析 | 第51-53页 |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激励机制设计 | 第53-57页 |
·不同风险态度下的模型讨论 | 第53-54页 |
·共享激励模型最优化分析 | 第54-56页 |
·高校-二级院系最优激励机制小结 | 第56-57页 |
·二级院系共享激励分析与设计 | 第57-59页 |
·高校对“弱院”的激励设计 | 第57-58页 |
·高校对“强院”的激励设计 | 第58-59页 |
·我国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内部共享激励实践 | 第59-65页 |
·总体思路与实践现状分析 | 第59-61页 |
·共享基金机制的激励设计 | 第61-64页 |
·内部共享激励的实践效果 | 第64-65页 |
4 植入内在互惠动机的高校-科研学者激励研究 | 第65-86页 |
·内部共享动机理论假设 | 第65-68页 |
·三类共享动机的提出及模型 | 第65-67页 |
·高校-科研学者激励相容模型 | 第67-68页 |
·我国高校科研学者共享动机调研 | 第68-72页 |
·总体构思 | 第68页 |
·问卷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引入互惠动机对高校-科研学者激励的影响 | 第71-72页 |
·植入互惠动机的改进委托代理模型研究 | 第72-80页 |
·植入互惠性动机的模型假设 | 第72-75页 |
·经济利益与互惠动机共同作用研究 | 第75-79页 |
·不完全激励契约优化 | 第79-80页 |
·柔性激励机制设计 | 第80-86页 |
·柔性激励调动共享积极性 | 第80-82页 |
·柔性激励的基本假设 | 第82-83页 |
·“弱惠型”诱导为“强惠型”的柔性激励 | 第83-86页 |
5 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内部动态整合路径研究 | 第86-97页 |
·资源柔性 | 第86-87页 |
·资源整合与资源柔性 | 第86页 |
·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内部整合路径 | 第86-87页 |
·战略联盟形式的整合博弈 | 第87-91页 |
·博弈分析的基本构成 | 第87-88页 |
·主体赢得分析 | 第88-90页 |
·“盟主-成员”型战略联盟博弈均衡 | 第90-91页 |
·结构兼并形式的整合博弈 | 第91-93页 |
·资源整合条件 | 第91-92页 |
·合作收益分配 | 第92-93页 |
·我国高校仪器设备资源整合路径与成果 | 第93-97页 |
·管理制度建设与思路 | 第93-94页 |
·高校内部仪器设备资源整合成果 | 第94-95页 |
·共享监控机制设计 | 第95-97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97-100页 |
·研究结论 | 第97-98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98页 |
·研究的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第98-100页 |
·本文的局限性 | 第98-99页 |
·研究展望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2页 |
附录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