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主体性及其困境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前言 | 第10-16页 |
·当代科技革命对主客体的影响 | 第10-11页 |
·构建和谐社会与提出"以人为本"对主客体的影响 | 第11-12页 |
·研究人的主体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12-16页 |
2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 | 第16-31页 |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阐释 | 第16-21页 |
·传统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 | 第16-17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 | 第17-19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认识 | 第19-21页 |
·人的主体性的概念、特点及原则 | 第21-25页 |
·人的主体性的概念和特点 | 第21-23页 |
·人的主体性原则 | 第23-25页 |
·主体性的历史发展 | 第25-31页 |
·人的依赖关系阶段 | 第25-27页 |
·人的独立性阶段 | 第27-29页 |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 | 第29-31页 |
3 人的主体性的层次性及内在矛盾性 | 第31-40页 |
·不同主体层次的主体性 | 第31-34页 |
·个体主体性 | 第31-32页 |
·群体主体性 | 第32-33页 |
·人类主体性 | 第33-34页 |
·主体性的内在矛盾性 | 第34-40页 |
·自发性与自觉性 | 第34-35页 |
·为我性与我为性 | 第35-37页 |
·受动性与能动性 | 第37-40页 |
4 当代主体性的困境 | 第40-47页 |
·当代人类实践活动与"发展困境" | 第40-43页 |
·困境的表现 | 第40-41页 |
·困境产生的哲学探析 | 第41-43页 |
·困境带来的启示 | 第43页 |
·面对后现代主义的否定 | 第43-47页 |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观点 | 第43-45页 |
·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 第45-47页 |
5 解决人的主体性困境的思路 | 第47-56页 |
·交互主体性的确立——建构主体间性 | 第47-50页 |
·建构主体间性产生的背景 | 第47-48页 |
·主体间性的涵义和表现 | 第48页 |
·交互主体性的意义 | 第48-50页 |
·正确把握主客体的中介 | 第50-53页 |
·知识物化的物质中介 | 第50-51页 |
·概念性思维中介 | 第51-52页 |
·语言符号中介 | 第52-53页 |
·正确认识和利用非理性因素 | 第53-56页 |
·非理性因素的内涵 | 第53-54页 |
·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非理性主义 | 第54-56页 |
6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