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扭带及涡产生器在管内诱导的二次流强度及其强化传热特性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1 绪论第13-31页
   ·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强化传热技术的分类第14-15页
   ·管内强化的研究现状第15-24页
   ·管内置扭带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现状第24-27页
   ·二次流及二次流强度与对流换热强度关系的研究进展第27-29页
     ·二次流现象及其应用第27-28页
     ·二次流与对流换热强度的关系的研究第28-29页
   ·管内二次流强化对流传热还未明晰的几个基本问题第29页
   ·本文主要工作第29-31页
2 内置扰流元件管内流动与传热的数学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第31-53页
   ·管内不可压缩流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学描述第31页
   ·三维非正交曲线坐标系中坐标与方程的变换第31-36页
     ·控制方程的变换第32-35页
     ·边界条件的变换第35-36页
   ·控制方程的离散第36-39页
   ·三维非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的SGSD格式第39-43页
   ·压力和速度的耦合及修正第43-45页
   ·整场离散、整场求解耦合传热问题的计算方法第45-46页
   ·分区求解、边界耦合传热模型的计算方法第46-48页
   ·程序考核第48-52页
   ·本章小结第52-53页
3 内置扭带管内流动与耦合传热特性分析第53-81页
   ·研究背景第53-54页
   ·物理和数学模型第54-59页
     ·物理模型第54-55页
     ·数学模型第55-59页
   ·数值方法和网格独立性考核第59-62页
   ·数值结果准确性验证第62-65页
   ·扭带翅片效应及其与平均努塞尔数的关系第65-69页
     ·雷诺数对平均努塞尔数和翅片效应参数的影响第66-67页
     ·扭率对平均努塞尔数和翅片效应参数的影响第67-68页
     ·扭带厚度对平均努塞尔数和翅片效应参数的影响第68-69页
   ·扭带表面热边界条件对局部努塞尔数的影响第69-73页
     ·横截面平均努塞尔数的分布第69-70页
     ·管壁表面局部努塞尔数的分布第70-72页
     ·横截面上热流密度矢量的分布第72-73页
   ·扭带结构参数对局部传热特性的影响第73-76页
     ·扭率对局部努塞尔数的影响第73-74页
     ·扭带厚度对局部努塞尔数的影响第74-76页
   ·扭带结构参数对平均特性的影响第76-79页
     ·扭率对平均努塞尔数和阻力系数的影响第76-77页
     ·扭带厚度对平均努塞尔数和阻力系数的影响第77-78页
     ·扭带结构参数对强化传热因子的影响第78-79页
   ·本章小结第79-81页
4 管内二次流强度的描述参数及其特性分析第81-99页
   ·研究背景第81-84页
   ·二次流强度的描述参数—绝对涡通量参数J_(ABS)~n及其物理意义第84-87页
     ·绝对涡通量参数J_(ABS)~n第84-86页
     ·绝对涡通量参数J_(ABS)~n的物理意义第86-87页
   ·绝对涡通量参数J_(ABS)~n的无量纲化第87-89页
   ·内置扭带圆管内二次流强度与绝对涡通量参数的对应关系第89-95页
     ·绝对涡通量参数J_(ABS)~n与无量纲涡旋参数SW的相容性第89-90页
     ·雷诺数对二次流强度和绝对涡通量参数的影响第90-91页
     ·扭带结构参数对二次流强度和绝对涡通量参数的影响第91-93页
     ·不同管径下涡旋参数SW和绝对涡通量参数J_(ABS)~n与Re之间的关系第93-95页
   ·描述二次流强度的无量纲数Se与涡旋参数Sw的关系第95-97页
   ·讨论第97-98页
   ·本章小结第98-99页
5 内插扭带管内二次流强度与对流换热强度的关系研究第99-122页
   ·二次流强度描述参数与对流换热强度的关系第99-103页
     ·不同扭率下二次流强度与平均努塞尔数的关系第100-101页
     ·不同扭带厚度下二次流强度与平均努塞尔数的关系第101-103页
   ·二次流强度描述参数与强化传热因子的关系第103-104页
   ·二次流对强化传热的贡献的分离第104-107页
     ·不同扭率下二次流强度与换热强度强化参数的关系第105-106页
     ·不同扭带厚度下二次流强度与换热强度强化参数的关系第106-107页
   ·二次流对阻力增幅的贡献的分离第107-109页
   ·二次流对流动边界层厚度的影响第109-112页
   ·二次流强化传热效应与热边界条件的关系第112-121页
     ·等壁温条件下二次流强化传热效应第113-114页
     ·等热流条件下二次流强化传热效应第114-117页
     ·两种热边界条件下二次流强化传热效应的比较第117-121页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6 管内置涡产生器元件的设计及其流动与传热特性的数值分析第122-147页
   ·研究背景第122-123页
   ·管内置涡产生器元件的设计第123-124页
     ·管内镶嵌涡产生器的设计思路第123页
     ·涡产生器的结构参数第123-124页
   ·内置涡产生器管内流动与传热的数值分析第124-139页
     ·管内置涡产生器的物理和数学模型第124-126页
     ·网格生成和数值方法第126-130页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第130-139页
   ·正交设计法在涡产生器参数设计中的应用第139-146页
     ·设计目标的确定第140页
     ·因素与水平的确定第140页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140-146页
   ·本章小结第146-147页
7 内置涡产生器管内二次流强度与强化传热的关系研究第147-165页
   ·涡产生器结构参数对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第147-159页
     ·涡产生器主攻击角的影响第147-152页
     ·涡产生器间距的影响第152-156页
     ·基带宽度的影响第156-159页
   ·内插涡产生器管内二次流强度与对流换热强度的关系第159-163页
     ·不同主攻击角下二次流强度与对流换热强度的关系第159-160页
     ·不同涡产生器间距下二次流强度与对流换热强度的关系第160-162页
     ·不同基带宽度下二次流强度与对流换热强度的关系第162-163页
   ·本章小结第163-165页
结论第165-167页
致谢第167-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80页
主要符号表第180-184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84-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与用地规模预测--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下一篇:奇台县农业水资源评价与优化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