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镍和微量钴的分离富集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钴的性质、应用及资源概况 | 第10-12页 |
| ·钴的性质 | 第10页 |
| ·钴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 ·钴资源的概况 | 第11-12页 |
| ·镍的性质、应用及资源概况 | 第12-14页 |
| ·镍的性质 | 第12-13页 |
| ·镍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 第13页 |
| ·镍资源的概况 | 第13-14页 |
| ·钴与镍分离富集的方法概述 | 第14-21页 |
| ·溶剂萃取法 | 第14-17页 |
| ·离子浮选分离法 | 第17-18页 |
| ·离子交换法 | 第18页 |
| ·液膜分离法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双水相体系的概述 | 第21-33页 |
| ·双水相体系的形成和成相机理 | 第21-22页 |
| ·双水相体系的形成 | 第21-22页 |
| ·双水相的成相机理 | 第22页 |
| ·双水相体系的热力学模型 | 第22-23页 |
| ·双水相体系的种类 | 第23-24页 |
| ·双水相萃取的特点 | 第24-25页 |
| ·双水相萃取技术 | 第25-27页 |
| ·双水相体系的应用 | 第27-30页 |
| ·双水相体系在生物医药分离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 ·双水相体系在金属离子分离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 ·双水相萃取技术亟待深入研究的方面 | 第30-31页 |
| ·新型的双水相体系探索 | 第31-32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优势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微量钴的分离与富集 | 第33-50页 |
| ·实验试剂及所用仪器 | 第33-34页 |
| ·实验试剂规格及生产厂家 | 第33页 |
| ·试验主要设备及仪器 | 第33-34页 |
| ·主要试剂配置 | 第34-35页 |
| ·分离原理及萃取体系 | 第35页 |
| ·萃取溶剂及萃取剂的性质 | 第35-36页 |
| ·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 第35-36页 |
| ·萃取剂亚硝基R盐的性质 | 第36页 |
|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50页 |
| ·双水相体系中盐析剂的选择 | 第37-38页 |
| ·金属离子在双水相体系中萃取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8-45页 |
| ·分离试验 | 第45-46页 |
| ·萃取机理的研究 | 第46-50页 |
| 第四章 分光光度法测定的研究 | 第50-68页 |
|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 第50页 |
| ·物质的吸收光谱 | 第50-51页 |
| ·吸收定律 | 第51页 |
| ·分光光度法测定钴的概述 | 第51-54页 |
| ·杂环偶氮类 | 第51-53页 |
| ·卟啉类 | 第53-54页 |
| ·荧光酮类 | 第54页 |
| ·三氮烯类 | 第54页 |
| ·分光光度法测定镍的概述 | 第54-59页 |
| ·杂环偶氮类 | 第55-57页 |
| ·三氮烯类 | 第57-58页 |
| ·荧光酮类 | 第58页 |
| ·其它显色剂 | 第58-59页 |
| ·微量钴的测定 | 第59-64页 |
| ·试验方法 | 第59页 |
| ·微量钴的吸收曲线 | 第59-60页 |
| ·微量钴测定的条件试验 | 第60-63页 |
| ·微量钴的标准曲线 | 第63-64页 |
| ·微量镍的测定 | 第64-68页 |
| ·试验方法 | 第64页 |
| ·微量镍的吸收曲线 | 第64-65页 |
| ·微量镍测定的条件试验 | 第65-66页 |
| ·镍的标准曲线 | 第66-67页 |
| ·乙醇相中镍的标准曲线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8-72页 |
| ·双水相萃取体系 | 第68页 |
| ·影响金属离子在双水相体系中分配的主要因素 | 第68-69页 |
| ·萃取机理探讨 | 第69-70页 |
|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70页 |
|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