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生产率视角下信息化水平测度体系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理论研究综述 | 第14-32页 |
·信息化测量方法研究综述 | 第14-2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美国:信息化指标体系 | 第14-16页 |
·日本:信息化指数法(RITE) | 第16-17页 |
·加拿大:信息技术与电信分类法(ITT) | 第17-18页 |
·IDC:信息社会指数评估体系 | 第18页 |
·ITU:数字接入指数(DAI) | 第18-19页 |
·ITU:数字接入机遇指数(DOI) | 第19-2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信息化指数(NIQ) | 第20-22页 |
·中国国家统计局: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 | 第22-23页 |
·生产率理论研究综述 | 第23-32页 |
·传统生产率理论 | 第23-26页 |
·生产率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生产率概念的发展历史 | 第24-26页 |
·服务生产率理论 | 第26-32页 |
·服务生产率基本概念 | 第26-28页 |
·服务生产率模型 | 第28-29页 |
·服务生产率测度理论 | 第29-30页 |
·服务生产率前沿测量理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基于生产率理论建立信息生产率测度模型 | 第32-45页 |
·信息生产率概念提出 | 第32页 |
·信息生产率测度模型 | 第32-33页 |
·测度指标选取与分析 | 第33-37页 |
·选取原则 | 第33-35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33-34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34页 |
·可行性原则 | 第34页 |
·可比性原则 | 第34页 |
·全面性原则 | 第34页 |
·动态性原则 | 第34-35页 |
·指标初选 | 第35-37页 |
·技术层面 | 第35-36页 |
·社会层面 | 第36页 |
·经济层面 | 第36页 |
·政治层面 | 第36-37页 |
·教育层面 | 第37页 |
·测度方法选择 | 第37-45页 |
·DEA模型概述 | 第37-38页 |
·DEA相关基本概念 | 第38-40页 |
·决策单元 | 第38页 |
·生产可能集 | 第38-40页 |
·DEA基本模型 | 第40-44页 |
·C~2R模型 | 第40-43页 |
·C~2GS~2模型 | 第43-44页 |
·DEA有效性的经济含义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我国信息生产率测度模型实证研究 | 第45-62页 |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45页 |
·测度过程 | 第45-50页 |
·建立信息生产率测度模型 | 第45-46页 |
·利用LINDO软件进行指标测度 | 第46-47页 |
·测度结果输出 | 第47-50页 |
·测度结果分析 | 第50-59页 |
·综合分析 | 第50-51页 |
·生产-收益矩阵分析 | 第51-59页 |
·提高我国信息生产率对策建议 | 第59-62页 |
·推进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 | 第59-60页 |
·加大教育投入和人才培养 | 第60-61页 |
·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研究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