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相互作用分析的意义 | 第12页 |
·相互作用体系的分类 | 第12-13页 |
·相互作用分析的常用方法 | 第13-19页 |
·光谱法 | 第13-15页 |
·色谱法 | 第15-16页 |
·电化学法 | 第16页 |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法 | 第16-17页 |
·其它方法 | 第17-19页 |
·相互作用分析的毛细管电泳方法 | 第19-21页 |
·毛细管电泳在微生物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 第21-25页 |
·微生物的毛细管电泳分析原理 | 第21页 |
·影响微生物毛细管电泳分析的因素 | 第21-22页 |
·毛细管电泳在微生物分析中的新进展 | 第22-23页 |
·细菌自聚集分析 | 第23页 |
·毛细管等电聚焦 | 第23-24页 |
·毛细管电泳在微生物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论文的意义、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25-28页 |
2 毛细管电泳相互作用分析基本原理 | 第28-38页 |
·毛细管电泳相互作用分析(CEIA)模式与技术 | 第28-31页 |
·毛细管区带电泳相互作用分析(CZE-IA) | 第29页 |
·毛细管凝胶电泳相互作用分析(CGE-IA) | 第29-30页 |
·毛细管区段灌注技术相互作用分析(PF-IA) | 第30页 |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相互作用分析(MEKC-IA) | 第30-31页 |
·亲和毛细管电泳与相互作用分析 | 第31-32页 |
·亲和毛细管电泳测定结合常数的各种方法 | 第32-36页 |
·配体分离法 | 第32页 |
·空亲和毛细管电泳法 | 第32页 |
·空位峰法 | 第32页 |
·Hummel-Dreyer 法 | 第32-33页 |
·淌度移动法 | 第33-35页 |
·前沿分析法 | 第35-36页 |
·分子相互作用定量研究的基本模型 | 第36-38页 |
3 电中性分子的毛细管电泳相互作用分析方法研究 | 第38-52页 |
·毛细管胶束电泳峰漂移法 | 第38-39页 |
·18-冠醚-6-对硝基苯胺-SDS 体系相互作用分析 | 第39-46页 |
·模型的设计 | 第39-42页 |
·实验部分 | 第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18-冠醚-6-2-氨基吡啶-SDS 体系相互作用分析 | 第46-50页 |
·模型的设计 | 第46-48页 |
·实验部分 | 第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4 复杂体系相互作用分析的毛细管电泳方法研究 | 第52-66页 |
·大黄有效成分与β-环糊精及衍生物相互作用的毛细管电泳方法研究 | 第52-58页 |
·实验部分 | 第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8页 |
·区段灌注毛细管电泳测定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58-64页 |
·基本原理 | 第58-61页 |
·实验部分 | 第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5 分子组装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66-78页 |
·红细胞与药物的CEIA 研究 | 第66-70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66页 |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7-70页 |
·细菌的毛细管电泳分离以及药物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70-75页 |
·实验部分 | 第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75页 |
·小结 | 第75-78页 |
6 相互作用分析指导下的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 | 第78-102页 |
·西布曲明对映体的非手性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拆分研究 | 第78-81页 |
·实验部分 | 第79-8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0-81页 |
·拆分机理探讨 | 第81页 |
·可溶性淀粉介质中西酞普兰对映体的毛细管电泳分离 | 第81-87页 |
·实验部分 | 第83-8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4-87页 |
·糊精介质中西酞普兰的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与定量测定 | 第87-91页 |
·实验部分 | 第87-8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8-90页 |
·S-(+)-CIT 样品中的异构体测定 | 第90-91页 |
·麦芽糖介质中西酞普兰的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与定量测定 | 第91-100页 |
·实验部分 | 第92-9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3-96页 |
·拆分机理研究 | 第96-100页 |
·小结 | 第100-102页 |
7 基于相互作用分析的污染物的毒性评价方法 | 第102-108页 |
·实验部分 | 第104页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104页 |
·试剂与材料 | 第104页 |
·实验条件及操作 | 第10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07页 |
·相互作用前后电泳谱图的变化 | 第104页 |
·溶质淌度的变化 | 第104-105页 |
·结合常数的求解 | 第105-106页 |
·溶质紫外吸收强度与相互作用的相关性研究 | 第106页 |
·相互作用分析方法评价污染物毒性的可行性 | 第106-107页 |
·小结 | 第107-108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2页 |
·结论 | 第108-110页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8页 |
附录 | 第128-129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129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