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荔人”遗址地区中更新世环境特征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英文摘要 | 第3-5页 |
| 前言 | 第5-9页 |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大荔人”多多遗址白地层l | 第9-15页 |
| 1. 研究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状况l | 第9-10页 |
| 2.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第10-11页 |
| 3. “大荔人”遗址的地层 | 第11-15页 |
| 第二章 “大荔人”遗址白沉积相 | 第15-29页 |
| 4.沉积相类型分析 | 第15-20页 |
| 1.1 风成黄土相堆积 | 第16页 |
| 1.2 河流相沉积 | 第16-19页 |
| 1.3 湖相沉积 | 第19-20页 |
| 5.粒度特征 | 第20-27页 |
| 2.1“大荔人”遗址剖面三种沉积相的粒度特征 | 第20-25页 |
| 2.2 剖面第12层中互层和夹层的粒度特征 | 第25-27页 |
| 小结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大荔人”遗址白地貌特点 | 第29-42页 |
| 1. 洛河河流阶地的地貌特点 | 第29-32页 |
| 2. 黄河中游地区河流阶地年代的对比 | 第32-34页 |
| 3. 阶地形成与气候变化的耦合 | 第34-37页 |
| 4. 地貌演化与地层发育及洛河演化 | 第37-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古生物化石及其环境分析 | 第42-56页 |
| 第一节 双壳类化石 | 第42-48页 |
| 1. 化石系统描述 | 第43-46页 |
| 2. 关于双壳类化石及其环境意义的讨论 | 第46-48页 |
| 第二节 小哺乳动物化石 | 第48-56页 |
| 1. 化石系统描述 | 第49-55页 |
| 2. 讨论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关于孢粉与古气候的讨论 | 第56-69页 |
| 第一节 中国第四纪孢粉学研究的进展 | 第56-61页 |
| 1. 高分辩率时间序列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第56-57页 |
| 2. 表层沉积物抱粉研究倍受重视 | 第57-60页 |
| 3. 古气候因子定量重建有所突破 | 第60-61页 |
| 第二节 关于大荔人遗址剖面抱粉与古气候的讨论 | 第61-69页 |
| 1. “大荔人”遗址剖面抱粉资料与古气候因子 | 第61-66页 |
| 2. 讨论 | 第66-69页 |
| 第六章 大荔地区中更新世环境举征 | 第69-72页 |
| 1 “大荔人”遗址区中更新世环境特征 | 第69-72页 |
| 图版说明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