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1.1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1.2 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辐射防护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辐射防护理论基础 | 第18-31页 |
2.1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第18-23页 |
2.1.1 X、γ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 第18-21页 |
2.1.2 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 第21-23页 |
2.2 辐射剂量学相关物理量 | 第23-24页 |
2.3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介绍 | 第24-31页 |
2.3.1 工作原理及结构组成 | 第24-29页 |
2.3.2 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源项及辐射危害 | 第29-31页 |
第3章 加速器机房内辐射场研究 | 第31-59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1-41页 |
3.2.1 MC方法及软件 | 第31-33页 |
3.2.2 源项的建立 | 第33-37页 |
3.2.3 机房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3.2.4 实验测量情况 | 第39-41页 |
3.3 加速器机头模型可靠性验证 | 第41-47页 |
3.3.1 主束X射线束的验证 | 第42-45页 |
3.3.2 照射野内光中子辐射场验证 | 第45-4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7-59页 |
3.4.1 迷道内辐射场特性 | 第47-56页 |
3.4.2 部分实测数据与MCNPX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6-59页 |
第4章 穿墙管道光中子辐射场研究 | 第59-68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MC模型的建立 | 第59-62页 |
4.2.1 管道穿墙方式的选择 | 第59-61页 |
4.2.2 机房管道穿墙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2-66页 |
4.3.1 光中子能谱的变化 | 第62-63页 |
4.3.2 管道外口中子剂量当量率的变化 | 第63-65页 |
4.3.3 管道中心线上剂量率的变化 | 第65页 |
4.3.4 外侧墙体垂直方面的对应的剂量率 | 第65-66页 |
4.4 管道斜穿墙体的屏蔽设计建议 | 第66-68页 |
第5章 迷道内辐射场计算和防护门设计的优化 | 第68-81页 |
5.1 引言 | 第68页 |
5.2 迷道内光中子和俘获 Γ 射线剂量当量估算公式的优化 | 第68-76页 |
5.2.1 NCRP 151 号报告推荐的估算方法 | 第68-70页 |
5.2.2 NCRP推荐方法计算结果与MC模拟结果的对比 | 第70-72页 |
5.2.3 迷道内辐射场计算公式的拟合 | 第72-76页 |
5.3 医用电子加速器防护门设计的优化 | 第76-81页 |
5.3.1 防护门对迷道外入口处光子辐射场的影响 | 第76-78页 |
5.3.2 防护门材料布置顺序对防护效果的影响 | 第78-8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4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82-83页 |
6.3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附录 | 第8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